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事,一面議論著桓家的事。而過廳對面的暖閣裡,桓老師也在指著他們教訓宋時:“兩位兄長如今是把中試的希望都押在你身上了,你為了他們也得在屋裡苦學幾日,別急著出門會友。等考試成績出來,再要去哪裡不成?就是你想去射弓踏弩社、齊雲社等地玩,我也陪你去。”
宋時通情達理地說:“師兄放心,哪怕是到殿試之前都不出門我也忍得。”
他雖然是個解元,可解元也不是免死金牌,當初唐伯虎還是解元呢,不是也捲入科場作弊案被剝奪功名了麼?
他一個北直隸人考了福建舉子本就招搖,又是當今皇長子妃的前未婚夫,身上的仇恨肯定又多又瓷實,出門隨便說句話就是給人遞把柄啊!所以他也根本沒想過出去惹事,平常宅家複習,只要考試那三天每天兩點一線、早出晚歸,低調地忍過這段日子就好。
這就是人紅的代價啊!
他的好心態保持到了二月初九考試當天,拿到卷子之後,頓時又上了個臺階——第一道四書題是中庸第一章 “喜怒哀樂之未發”。
他主持講學會時,正好有學生問過如何在“喜怒哀樂之未發”時察自己心中生出的人慾,以持敬修心,克守天理。大會之後,他就把會上學生不懂得多的題目都拿去做了模擬題,師兄還幫他修改潤色過。
這回考試開門就撞題,不光是能省許多寫文的功夫,更是個難得的開門紅,預示他接下來的題目都能順順利利地寫好!
宋時滿心自信,翻開第二道題,卻是《論語》中出名到後世人人皆知的“非禮勿視”四句。這四句講的是“克己復禮”之意。禮即理也,深究其本質又是天理人慾之辨,這道題的頭緒已經出來了,也一樣好寫。
而第三題則是孟子·盡心下的“由孔子而來”一節,是孟子人憂心聖道難以傳承的感嘆。這篇倒不用答心性、修身之類玄遠的內容,就循著孟子繼承先聖道統的精神,自己也拿出些志氣,寫寫他們這些讀書人該如何用心求知,承前啟後,傳承儒家道統。
這三道題在他看來都不甚難,五經題反而要斟酌一下如何投考官的喜好,耗費的時間更長。他索性先不多往後看,趁著清早腦力最好的時候把第三題寫出來——
這也是答卷的一個小技巧。他第一題可以謄寫精修的舊文,可以壓到最後寫;他第二題要融入的理學思路也早理清楚了,只要組織組織語言就是一篇順暢的文章,不至於比鄉試時差。而第三題則是相對較生的一道題,須得趁早上大腦最清醒的時間答了,此時思路開闊,更易得佳作。
他提筆蘸飽蘸濃墨,寫下了與硬筆書法全然相反的、厚重端莊的嚴體字:“大賢任聖道,而深有感於繼統之人焉!”
孟子不必憂心,以後他宋子就是走上大賢道路的繼統之人了!
第74章
聖賢的道統傳人有兩種,一種是見知, 就是能得聖人親自教化, 發揚聖道之人;一種是聞知, 也就是後世承續道統之人。
孟子雖是孔子過世後百年才出生的,然而“君子之澤, 五世而斬”,在他隨子思門人讀書時,孔子的五世之澤還能被到他身上。孟子在題目中提到孔子去他所在之世不遠, 孔子所居的魯國又與他所居的鄒國接壤, 這些都不是隨便說說, 而是隱誨地跟人炫耀:他跟孔子相去不遠,不算只能聞知其道的後學, 該算是能見知其道、宏揚道統的人。
這麼說絕不是蹭孔子的名氣, 抬自己的身價, 而是有開一脈道統的擔當!
大賢能見, 他們考生就得能見!
生的時代離著孔子近兩千年不怕,他這個後學的心與聖人心意相通, 就像當面受了聖人的教誨一樣!如今離先聖之世已遠, 後世的王聖人、康聖人又還沒生出來, 正該由他們這些儒生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