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相信只要這樣的商品經濟繼續繁榮,再配合大明科學院的自然生長,遲早能自發把更先進的工業動力製造出來的,至於是否是朱樹人本人生前,倒是並不重要了。
而且,大明對東北的開發,除了對上述大宗、支柱的產業起到了巨大促進和推動外,還促成了很多零散的、對人民生活產生潤物無聲影響的新技術新事物。
比如,因為東北的寒冷,除了燃料燒炕和穿棉襖之外,還催生了一些其他的細節生活習慣需求,諸如對高度白酒的依賴。
科學發展到了17世紀後半葉,蒸餾酒技術當然已經不是難題,無非是是否能進一步最佳化蒸餾效率、降低生產環節原材料的浪費,增加出酒率。
因為東北開發的需求,白酒蒸餾技術得到了大規模的產業化磨合,大明的蒸餾提純技術幾乎是數年一個臺階地往上成長。
不但造出了更多高度白酒供直接飲用,還對醫用酒精、碘酒和其他一些需要蒸餾提純的化工材料形成了促進,讓大明的化工科學也因之受益。
只是因為戰亂結束年份還不算久,百姓雖然能吃飽飯了,但如果把大量小麥大米等口糧用來釀酒,還是會出現一定的糧食缺口。
好在大明已經開始在東北廣種黑麥,大江南北廣大半乾燥崎區地區也都種了多年土豆。
而黑麥這種糧食作物,直接食用的澱粉轉化效率比小麥要差一些,但用來釀酒的話,其中那些人類直接吃不易吸收的膳食纖維,也都能糖化酵化為醇類。
所以用黑麥釀酒,肯定比用小麥釀酒浪費更少一些,原材料利用效率明顯划算——當然,如果是21世紀,黑麥比小麥還貴,人們普遍得了富貴病之後,就是喜歡吃膳食纖維高、就是希望讓糖分澱粉少吸收少增肥,那麼黑麥釀酒就比小麥虧了。
但17世紀的大明顯然還不存在“營養過剩、肥胖、需要特地找不容易吸收的膳食纖維吃”的問題,所以黑麥釀酒簡直太適合了。
除了黑麥之外,還有土豆釀酒也非常合適,因為土豆雖然產量遠比米麥高,但長期儲存的難度也要比米麥高很多,不適合作為一個國家結餘的戰略儲備糧。
朱樹人引導大明百姓廣種土豆,算下來已經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了,此前只是口糧不足,土豆也都要用來吃,所以嚴控釀酒。現在戰爭結束,有糧食盈餘,可以一定程度釀酒,那當然要優先鼓勵土豆釀酒、儲備米麥。
在明顯的民間生產迫切之下,大明科學院當然需要讓一堆“院士”想辦法完善土豆和黑麥釀酒的技術。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果能出幾個“茅臺院士”,那也絕對是利國利民,當受重賞、青史留名的。
可惜完全指望技術自研,顯然會走很多彎路,週期太長,還容易出現“重複造車輪”的浪費。
所以這事兒當時流入朱樹人耳朵後,朱樹人又動了“拿來主義”的念頭。他一回憶,貌似羅剎國的伏特加不就是黑麥釀造和土豆釀造的麼。
於是他就高瞻遠矚地吩咐九邊的曹變蛟、黃得功二人注意跟漠北羅剎皮毛商人、殖民商隊的接觸,想辦法打探一下他們的高度酒來源,買點樣品,最好再找找技術。
還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事實上伏特加最早就是在大約一百年前,最早在莫斯科的修道院裡小範圍誤打誤撞造出來的。而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推廣後,進入17世紀,羅剎人早已有了成熟的黑麥、土豆伏特加工藝。
朱樹人直接讓黃得功把羅剎人的技術抄過來,再讓大明科學院的釀酒院士們中西合璧研究最佳化一下,到了隆武十五年時,大明也終於生產出了適合自身技術條件的伏特加釀造、蒸餾,然後大量生產賣到東北的軍屯墾區。
只不過漢人自己釀造的伏特加,肯定不會叫那種拗口的名字,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