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豐年多餘的玉米也可以先榨油。

大明百姓在勉強吃糧食吃飽飯後,還能偶爾有點植物油補充營養,雖然大部分人還是吃不到肉,但有油吃也算是小康盛世了。

……

隨著東北地區的艱苦拓荒,東北餘糧大量湧入,關內原本漢地百姓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關內百姓的職業結構也迎來了一波較大的衝擊。

短短五年內,關內人口因為和平休養,原本就得到了數百萬的增長。雖說眼下宏觀來看還是人少田多,不怕農民人數過剩。

但是考慮到各地區域性發展的不均衡,在一些富庶地區,尤其是江南、兩廣此前一直沒有被戰亂屠戮波及的地區,這些年的增長還是導致了人口的擠出。

江南地區被戰亂傷害到的,僅僅以南京、鎮江、常州為限。無錫和蘇州、松江,乃至整個浙江,在這個時空的明清戰爭中,都是一天仗也沒打過。

兩廣地區也只有小規模的內部叛亂和朱樹人派兵平叛,所以廣州周邊的珠三角也等於是完好儲存下來的。

所以恢復盛世後,這兩個地方首先出現了“人口增長一個就該失業一個,根本無田可種”的問題。

但是偏偏好在東北地區的墾荒建設、大規模基礎投資,帶來了無數的商業機會。所以廣東和浙江的剩餘增長人口,只好投入到為東北墾荒提供配套的手工產業中去。

東北的墾荒,可不是外行人想象的那樣跑馬圈地、一帆風順,需要的投入非常大。

首先,這五年裡,因為人口北遷,闖關東的人耐受不了當地的寒冷,就催生出了巨量的棉襖需求,光靠蘆花稻草往衣服裡塞求保暖已經遠遠不夠用了。

所以大明不得不尋找新的棉花種植地,而且種出來的棉花也不再是都用於紡織棉布,而是用於直接作為棉襖的填充物。

江浙紡織業發達,但不產棉花,大明就由陝甘地方官員往河西走廊進一步開發擴張,擴大靠近西域地區的棉花種植。山東巡撫也在後世日照等地區一定程度擴大棉花種植,

把棉花源源不斷運到工業附加值較高的浙江地區,利用當地的紡織業組織效率和勞動力密集度,批次生產成棉襖,由官府採購,交給類似“吉林將軍”職權的黃得功手上,再派發給軍屯部隊。

在這樣的經濟迴圈中,黃得功部藉著政府統籌、軍戶屯墾的經驗,竟漸漸摸索出一套類似於後世用兵團搞邊疆地區開發建設的管理辦法,利用集中採購統一高效解決個人移民戶無力解決的東西。

比如屯墾軍的衙門統一提供棉襖、冬季供暖燃料、換取屯墾軍收穫糧食後比關內多繳兩成糧食收成作為報酬。

發展到後來,黃得功麾下竟自然發展出了連屯墾居民連房子都可以由官府集中建造、一個墾屯的軍戶,把房子連在一起,至少有一面牆跟鄰居家是挨著的,然後就可以統一挖一條煙道一起燒炕取暖。

東北地區在明朝以前沒法大規模開發,說到底還是耐不住寒冷,取暖保暖成問題。棉襖可以統一採購,現在再把“集中供暖”給搞了,一排房子公用一條煙道燒炕,熱量利用率就高得多,百姓砍柴蒐集燃料的工作量也大大降低。

最後甚至發展出了百姓進一步略微提高農業收成上繳比例、換取官府統一供應燃料。而一旦官府統一供應燃料,也就不靠砍柴解決了,直接可以利用鞍山等地的東北煤礦,挖煤燒通炕集中供暖。

於是乎,大明的建築業、採礦業、煤炭伐木業、棉襖成衣業……這些原本在自然經濟下根本不怎麼發展的經濟門類,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雖然因為沒有蒸汽機,無法進入工業時代,但至少也發展到了“大規模手工業”的巔峰狀態,短短几年之內,商品經濟水平已經全面逼近了南宋巔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齊襄

塔蘭託

全職獵人:開局繫結一座監獄

絕世小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