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四章 閔一得:學綜三教 治身醫世2,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是在那段時期,藏傳佛教順勢來到了雞足山,接著,緬甸的佛教也跟著過來搶生意,二者很快就在雞足山佔穩了腳跟,在官方的支援下,勢力很快就超過了道教。
到元代以後,雞足山上就有了以寂光寺為主的8寺71叢林,清光緒年間,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剛好湊足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108將,和尚加尼姑最多的時候超過三千位。道友們會不會問,山上有多少道觀,多少道士?您看看地圖,雞足山這幾座山頭能擺下多少廟,放下多少觀?詳細的資料沒有查到,不過明代有位大旅行家,走哪記哪,道友們應該想到了,他就是徐霞客,不愧是聞名天下的資深驢友,還真到過雞足山。據他說,當時山上除了眾多的庵寺以外,還可以看到玉皇閣、真武閣、玄武廟,可見當時還沒有完全被佛教勢力擠走。不過到了清初,再到山上看看,到處都是108將,有時候進廟裡面會發現,咦,這裡怎麼有座玉皇閣,那裡有座真武閣?諸如鬥母閣、玄天閣這些道教建築都成了寺廟裡面的建築了。比如玄天閣在碧雲寺裡,玉皇閣在聖峰寺裡,顯然這些佛寺佔了原來的道觀的地盤,還好做人留一線,沒有把道觀徹底給抹乾淨了,據說廟祝亦佛亦道,當真是佛道其樂融融。
接著說雞足道者。
順治十六年(1659年),雞足道者北上來到北京,道友會不會問他為什麼沒去更近的龍虎山呢?還記得吧,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五年、十六年,王常月先後三次在白雲觀開壇講法傳戒,會上大談龍門玄風,大講持戒的重要性,“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盛況空前,遠在雲南的雞足道者聽說後,怎麼能不心生嚮往。
不過有些學者說雞足道者去北京並沒有見到王常月,而是拜見了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昆陽,總之這二位之一“契其德”,傳授了一些道法,還給他贈名為黃守中。當黃守中提出要受龍門大戒的時候卻被拒絕了,原因是時間未到,你不用著急,回去好生修煉,“但住世,越百三十秋,大戒自得”。什麼意思呢,回去好了保重身體,假如你能活過130歲,自然會有大戒送上門的。雖然黃守中沒有受戒,還是按龍門派字輩得了一個“守”字,顯然也被吸納進了龍門派的隊伍中了。龍門派的字輩前面提到過,“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黃守中和伍守陽一樣,都是第八代。
不久,黃守中回到了雞足山,開始研究怎麼才能把龍門心法和自己的西竺心宗——實際上屬於密宗心法,二者相融合,學術界稱為龍門西竺心宗。黃守中還經常招來門人弟子們搞些學術研討,漸漸地,龍門西竺心宗在江湖上有了些名氣,他也成了一位佛道兼修的江湖高手。
以上就是閔一得親自來拜訪黃守中的原因。不過這裡也有個小問題,如果閔一得是1790年拜訪雞足山的話,此時黃守中的年齡已經遠遠不止130歲了,至少也應該是140歲,如果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龍門派碩果僅存的八代元老了。
這次來訪,閔一得帶來了一樣對黃守中來說非常重要東西,就是王常月傳下來的三大戒書。黃守中得到本門大戒法書後異常興奮,趕緊招呼弟子取來了自己壓箱底的大梵鬥法回贈閔一得,接下來就進入了親切友好地學術交流階段。
閔一得在雞足山上住了整整三個月,期間黃守中抄錄了三大戒書,應了當年“大戒自得”的預言,閔一得也掌握了大梵鬥法的精髓,這就意味著“西竺心宗”多了一條走出雲南的大路。
臨別時,黃守中專門為閔一得舉行了傳法儀式,“泣拜而祝”,並說“西竺至寶,汝已易得,善護正宗”,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閔一得走後不久,黃守中就羽化了,門下幾大弟子,主要有管天仙(管太清)、大腳仙(王太原)、王袖虎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