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四章 閔一得:學綜三教 治身醫世2,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閔一得來到雲南就職,當官的事情沒什麼好說的了,就在當年,也有人說是1792年,他去雞足山拜訪了一個來自月支的老外。
月支在哪裡呢,當時人們的地理概念還比較模糊,以為月支就是西方的一個國家,按《山海經》來講就是氐國,具體是不是緬甸不好說,大概差不多吧。
這個老外本來是沒有名字的,來到大中國後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野怛婆闍,當地人一聽,噢,這是什麼東東,這麼怪啊。於是他就解釋說,這是我們那裡的語言,翻譯成你們的話就是求道之士的意思。也就是說,我來這裡,是為了學習你們國家的大道的,順便再傳播點我們的西竺心宗的鬥法。
雖然明白了這個名字的意思,大家普遍認為你這個名字又難記,又難叫,你看這樣吧,你不是學道來了嘛,這裡又是雞足山,乾脆你就叫雞足道者吧。老外一聽非常滿意,欣然受之,其實他不接受也不行,人家都這麼叫他了,於是多年以後,江湖上就有了雞足道者的傳說。
那麼遠在江南的閔一得是怎麼知道雞足道者的?他外出遊歷的時候,不是結識過幾個西竺心宗的人嘛,這幾位都是雞足道者的門人,所以閔一得早就從他們那裡知道了這個老外的存在,也生出了找機會拜訪他的念頭。
這裡需要先講一講這個老外,順便簡單講一點雲南的佛道歷史。
首先要先說說這座雞足山。多數道友可能沒聽說過它,它在美麗的雲南大理,離蒼山洱海很近,因為前有三峰,後有一嶺,從上面看就像個雞爪子,所以才有了雞足山的名字。雞足山現在是一個風景區,如果進去轉轉就會發現,裡面有好多寺廟,真是好一處佛教聖地。
實際上,這座山最早是道教先佔的地盤,大家看看地圖就會發現,大理離當年張天師張道陵修道的四川鶴鳴山不算遠。雲南的巫鬼色彩相當濃厚,隨著五斗米道的傳入,張家的三官信仰、拜神驅鬼的諸多道法慢慢地和本地原生態的宗教相互融合,所以說雞足山的道教起步還是非常早的。此後,雞足山的道統一直有沿續,據記載,成玄英、孫思邈、杜光庭、呂洞賓等很多高道都來過雞足山,杜光庭還是在這座山上羽化的。
既然道教這麼早就把山頭佔了,為什麼又會成了佛家聖地?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其實,佛教傳入雲南的時間比道教晚不了多少,最初道教憑藉天時地利人和稍占上風,但是隨著佛教的後來居上,這種被佛教壓著一頭的形勢基本就沒有什麼大變化,二教的爭鬥也很少能勝出,在雲南,這種情況也沒有例外。
唐代,為了搶佔資源,佛道雙方各顯神通,佛教發揮了能言善辯的老傳統,開始編,噢,講故事。佛教說,我們老大釋迦牟尼圓寂後,大弟子飲光迦葉,也叫摩訶迦葉,就是會拈花一笑的那位,按照老大的指點,抱著金縷袈裟來到雞足山某個洞裡面開始入定,幹什麼呢?等著彌勒降世,這就是三世佛的故事了。如果這話是隨便某一個和尚說的,可能影響還不大,關鍵說這話的人是著名的唐三藏,力度就不同了。原話是這麼說的:“莫訶河東,入大林野,行百餘里,至屈屈。吒播陀山,亦謂窶盧播陀山”。玄奘說的窶盧播陀山就是雞足山,不過說的是印度的雞足山,至於是不是雲南的這座山就不一定了。總之,有玄奘的代言,雞足山被佛教安排了一個迦葉道場的噱頭,名震江湖只是早晚的事兒。果然,從唐朝開始,雞足山上的佛教事業開始蒸蒸日上,眼看著一處處風水寶地上起來一座座梵剎。
到唐玄宗時期,大唐帝國和南詔鬧崩了,印象中大理在唐朝的時候是叫南詔,記不太清了。總之,和大唐這個龐然大物鬧崩了肯定是件非常頭疼的事,小小的南詔國急需找個靠山,要不晚上真睡不著了,於是,南詔和吐蕃開始眉來眼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