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五章 金庸筆下的五散人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潘善應等人去廬山立碑,用來表示對周顛的感謝。
八月份一群使臣們帶好了禮物從南京出發,九月初便到達廬山安排致祭立碑。碑文署名是“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酉九月日,從事郎中書舍人臣佔希原奉敕書丹並篆額”。
這還不算,深感周顛的不凡,朱元璋回憶了當年周顛隨他征戰的點滴,便寫了一篇《御製周顛仙人傳》,把和周顛交往過程中的那些異事、怪事都記錄下來,把周顛說得比濟公活佛還神。
當了二十幾年皇帝,文學水平有所提高,老朱還給周顛寫了首詩:
跣足殷勤事有秋,苦空顛際孰為儔?
懲消累世冤魂斷,幻脫當時業海愁。
方各昔聞仙婁跡,天池今見佛來由。
神憐黔首增吾壽,丹餌來臨久疾瘳。
由於朱元璋又是傳記又是詩的一通宣傳,周顛仙人的名字逐漸上了熱搜,成功地為中國神仙譜系增加了一位成員。
歸根到底,對周顛的宣傳是有一定政治意義的,因為這符合老朱家的明王朝的根本利益,所謂大節不虧,細節無妨。周顛的神秘傳聞透過權威的官方宣傳以後,帶動了一系列有利於朱元璋的民間傳聞生成,最終受益的還是他們自己家。後來明宣宗、英宗對周顛也有進一步的官方信仰,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可以說民間,特別是鄱陽湖及廬山一帶對周顛的信仰一直沒有中斷過。
《倚天屠龍記》中的周顛的形象相通道友們應該很熟悉,不但武功很高,而且為人很自負,在金庸筆下即便不是主角,刻畫得也非常到位。如果回過頭來再看看朱重八筆下的周顛,再好的形象經過他那頗顯俗鄙、堪比小學生作文的文章寫出來也好不到哪裡了。
上面講的陸人龍的《型世言》裡面有一篇《奇顛清俗累仙術動朝廷》,對周顛的仙人形象也有描寫,差不多和濟公和尚的風格一樣,一個顛僧,一個顛仙,遊戲人間,非常親民。
陸人龍對周顛的描寫,主要是以《御製周顛仙人傳》為藍本。古人對濟公、周顛這類人物的塑造,包括《紅樓夢》裡的瘋道人和癩和尚,更多的是要表達那種神異,人們的注意力則更多地放到了那些除暴濟困的俠義、青天的情結上,可惜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沒有認識到那種反諷和批判意義的重要性,沒有能更深入地在這方面加以挖掘。
對了,有些人經過論證後說,金庸筆下的老頑童的原型也是周顛,看了一下感覺有些牽強,當然也可能是自己水平太低理解不了。
五散人中的其他三位,冷謙是和朱元璋同時代的人,出身道士,和劉伯溫、張三丰是好友,不過相比道學方面的的名氣,他更精於音律和繪畫,所以又和大量的名儒關係很好,道士身份反而有點成了副職業了。
現存冷謙的畫很少,發現的僅有兩幅,其中一幅是他送給張三丰的《蓬萊仙奕圖》,不過有人說是偽作。另一幅是《白嶽圖》,是至正三年(1343年)他和劉伯溫一起從浙江沿江而上,在皖南遊覽白嶽的時候畫的。畫上有他和劉伯溫二人的題字,後來張居正得到此畫以後,又在這二人的題字中間題了字。傳到清朝的時候,乾隆還在畫上加蓋了印章,經鑑定,這幅畫為真跡。
歷史上的彭瑩玉也是元末起義軍領袖,外號彭和尚,當年宣揚牟尼教,支援徐壽輝起兵,死地比較早。
布袋和尚說不得的原型和朱元璋就沒什麼關係了,應該是五代後梁時期的契此和尚。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契此和尚有個特點,也是一個面袋從不離身,所以人稱布袋師,此人的傳說也不少,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以上就是以張中、周顛為代表的五散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