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張三丰說:福自我求,命自我造,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張三丰的著述中,《大道論》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對中國道教理論的發展影響也是巨大的。

張三丰是繼王重陽以後提倡以道教為中心的三教合流的最具影響力的一位。在《大道論》中,張三丰把道教的“道”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比如上一章中說過:“夫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就是出自《大道論》。

既然張三丰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那麼就要接受儒、釋的思想,並與道聯絡起來,這種聯絡還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有主有次,主必須是道,只有在道佔有統領地位的基礎上,才可以談三教合一。

如果仔細想一想,儒、釋、道千年發展下來一直沒有完全融匯到一起,自然是存在不相融的地方,比如儒家講究天命,但佛教講業力、因果、輪迴的,是不講天命的,這種情況下張三丰是如何在天命觀方面統一三教的呢?

無論儒也好,道也好,都在為自己夠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努力。道家的天命很簡單,就等於道,是老子當年就明確提出來了。儒家同樣也想“制天命而用之”,《易經》中的“窮理、儘性,以至於命”,有人說人家是為了探求至理,說到底還不是和道家一直就在追求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偉大理想一致嘛,所以張三丰在《大道論》中也說“夫道者,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

張三丰想“命自我造”,性命雙修,養氣煉形,跳出生命輪迴,這些全是為了成就大道,追求掌控命運的長生之境。“或者謂人之生死,皆有數定,豈有違天數而逃死者?獨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陰騭可以延年。”

另外,張三丰在天命中還加入了因果報應的思想,所以實際上還是三教合一,這也是張三丰的思想的進步的一個側面。

再比如儒家有人倫之道,在張三丰看來玄學同樣離不開功德,只有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才可以成仙,所以他才說:“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這麼看來,道和德本來就是一體,同時再和佛家的因果報應聯絡起來以後,命由人造,可以用功德去改命,這同樣是張三丰在三教合一思想上的一點進步。

不要小看這一點,張三丰的這種思想對於後世的影響是極大的,而且不侷限於道教。比如在後世的一些文學作品中,“道”開始有了正面和反面的兩種特質了。出現了身懷仁義的道士,他們嚴格遵守人倫道德,電影裡就是濃眉大眼的正面人物。對應的也有為非作歹的邪道,就是那種留個中分發型,嘴歪眼斜的反派,對了,他們的下場一般也會很慘。《三言》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二戲方士可以一符殺三邪,白蛇最終被法海收拾,崔衙內家的紅兔被羅真人收拾如此等等。總之,正義一方,代表道德的一方總會表演追殺邪惡一方的戲碼,而且最終會勝利。

此外,後面還會講到明末一個叫做林兆恩的人,自稱得過呂洞賓的傳承,也和張三丰把酒印證過三教合一的理論,於是創立了一個叫做三一教的門派,所以三一教內把張三丰作為了林兆恩的陪祀敬了起來。

當然了,道教一直在提三教合一,也一直有高道在努力,但是結果如何?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些成績,但真正互融是不可能的。先不說三教各自的理論體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僅僅三教合一後誰當老大的問題就解決不了。古人有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執拗,那是很牢固的,即便是現在,兩個單位的大老闆願意合併嗎?兩個國家的老大願意合併嗎?

張三丰在《大道論》的最後還講了“人遠道”的問題,他說前輩們的道術秘法之所以沒有流傳下來,主要是他們很生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傳下了真功夫,結果人們心不誠,又懶又笨,學不會時反而四處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