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張三丰說:道不遠人,人遠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面說過,張三丰的著述非常多,講丹道的也不少,可是好多人說張神仙的本領的確非常大,寫的論文水平也很高深,可是我們看不懂啊。比如這篇《大道論》,可以說是窮盡性命歸真之道,發微聖賢仙佛之理。再看這篇《無根樹》,更可以稱得上是言盡千百年來道家理論之玄奧。可惜,都寫得都太過晦澀,小白表示看不懂啊。

舉個例子,修道修道,任何人要修道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道”吧?儒家解釋過道、老子解釋過道,歷代高道也對道發表過自己的理解,如果研究一番就會發現,各種解釋都抽象,可見把一個道字解釋明白就不是一件明白事。

按照正常的套路,張三丰會這麼解釋道:“具造化玄微之理”,或者這麼說:“夫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

這麼說,不但小白搞不明白,水平稍低一點的道士都理解不了,這裡涉及了道和化生萬物的關係,和老子說過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個量級的。

在此基礎上,張三丰又接著說:道不但生萬物,而且還負責萬物的演化,什麼意思呢?假如道只管化生萬物,後面就不管了,一不小心生出一個來永恆不滅的……,不管它是什麼吧,這種存在不是又化身成為另一個“道”嗎?

也許有道友會問,這也沒什麼吧,多一個就多一個唄。可是道是一種至高的存在,可以生萬物的,再生出一個至高的存在算怎麼回事?所以,張三丰說道不但要管生的問題,還要管死的問題,比如規定宇宙萬物有生、有成長、有衰老、有滅亡的過程,簡單說得有生老病死的過程才可以。

同時,張三丰還給道加入了一個“含和抱中”的屬性,強調“守中”,這是結合修煉來說的,就是要守玄關。

以前沒有過多地講守中,實際上這也是內丹發展體系中的一個分支,被學者們定義成為“中派”。

張三丰相當重視“中、和”的概念,他說過:“天地大道,含和抱中”。這個“中”是相對於內、外而言的,就是一種不內不外的狀態。大道就是要從這個“中”字裡面去找,先找到身中之中,就是丹田,就是“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接著才可以守中,才可以制外。這個“不在身中之中”是什麼呢?自然就是心性,所以又回到了性命雙修。

所以說,要把“道”講明白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包括了從理論認識到內丹修煉功法的任何一個環節中,這讓沒有基本功的小白們怎麼聽得懂?聽不懂的後果就會失去信心,沒了興趣,也就堅持不下來,從而出現了“道不遠人,人遠道”的現象。

為了照顧小白們的情緒,也為了道教事業能夠發揚光大,張三丰也認識到了一本初級教材的重要性,於是一篇可以讓更多人看得懂,能夠讓更多人有信心加入修道大家庭的《道言淺近說》出爐了。

如果說《大道論》《無根樹》是給博士生看的,自然是非常玄奧的,而《道言淺近說》的定位則相當明確,給小學生看的,是小學教材。文如其名,《道言淺近說》沒有講那些高深的、玄奧的、系統的理論,僅用了短短三千餘字講了修煉方面的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東西,可以說是通俗易懂,堪稱業界的良心之作。

在《道言淺近說》中,張三丰沒有單純地從理論上講什麼是道,而是結合了修煉來解析道的概念。開篇就明確說道有三候三關,就是兩句話:“無為之後,繼以有為;有為之後,復返無為而已。”

注意張三丰在這裡說的無為並不是前面講過的無為、坐忘,如果這麼講其實就不是淺近說了。這裡所說的“無為”就是指修道的前提必須要看破紅塵,拋棄名利,總之放下一切誘惑你的東西,這就是無為。如此解釋起來,是不是誰都理解得了了?

在這部短短的經書中,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