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京華冠蓋 其功不朽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越來越嚴,正統道教的發展越來越困難,也更難以有什麼創新發展,衰落似乎也成了唯一的出路了,可是道教的世俗化、民間化的程序是越來越深入。

婁近垣具體哪年死的不詳,有一種說法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在京城的妙緣觀辟穀數天後坐化,時年89歲。乾隆撥了專款,安排人把他運回了龍虎山厚葬。前面講過,由於種種原因乾隆開始對道教是非常不友好的,就算是對正統道教都沒有好臉色,但是對婁近垣卻一直沒有虧待,也算是獨一家了。

婁近垣的遺著有《南華經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及科儀、音樂、詩文等方面的作品。

現存的《龍虎山志》共有三個版本,都是在元代翰林侍講學士元明善編纂的三卷本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一個版本是明代周召續編一卷版,又稱為元本;一個是明代張國祥、張顯庸續的版本,又稱為張本;還有就是婁近垣的《重修龍虎山志》,在《三洞拾遺》《藏外道書》等裡面也把它收錄名為《龍虎山志》,稱為婁本。至於這三版本的內容、聯絡、傳承等等就不細研究了。

婁近垣最大的成就是科儀,所編寫的相關著作包括《太極靈寶祭煉科儀》《先天奏鬥玄科》《梵音鬥科》《大梵鬥科》等,最重要的是他整理了《黃籙科儀》。

簡單說說《黃籙科儀》,這是婁近垣重要成就之一。這部科儀類的著作共十二卷,現今見到的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親王重刻的朱墨印本,原作者不詳,卷端題《清微黃籙大齋科儀目錄》,前面有婁近垣的序。

所謂“黃籙大齋”實際上是道教齋法中的壇醮中的一種,往上追溯可以到當年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和寇謙之的雲中音誦,到晉、劉宋時期陸修靜開始設了黃籙齋儀,陶弘景因齋設醮,還制訂了眾醮儀,到了隋唐時期就正式以齋醮並稱。

到宋朝,真宗安排王欽若修訂醮法,從那時起黃籙之醮才真正開始大興。從明代開始建醮增多,花樣繁複,什麼萬壽大醮、安神醮、生辰醮、啟祝醮等等,這些都是黃籙大醮。

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道教的科儀方面相當複雜了,《道藏》裡面這方面的內容也相當多,婁近垣在科儀方面的研究可以稱得上專家一級的。道教史上著名的道士如陸修靜、陶弘景、張萬福、杜光庭、林靈素、劉混康、王玉陽、丘處機等也都精於齋醮科儀,龍虎山、茅山、閣皂山自然是以齋醮見長的大門派了。此外,太乙教、全真教都算是這方面比較擅長的道派。

在《黃籙科儀》的序裡,婁近垣說這次進京面聖,機緣巧合之下獲得了一些關於齋醮科儀方面的刻板,一看全是失傳的道門無上秘籍,潛心研究之後發現,很多地方有所缺失,同時還有些錯誤,於是就潛心增刪,最終整理成了十卷正本。

不知道是出於一種什麼想法,婁近垣並沒有打算把辛苦整理好的如此珍貴的書本流傳開去,反而是打算把這套書找個名山大川藏到一個山洞裡。還好和碩親王恰好來拜訪,分賓主落座上茶之後,王爺偶然看到桌上這一摞書稿,哪裡有不問一問、看一看的道理。當婁近垣把想法一說,和碩親王當即扼腕說:“別介啊,這書寫得多好啊,我是越看越喜歡,別人肯定和我一樣喜歡,把它藏起來太可惜了。這樣吧,您要同意我就先拿回去認真拜讀,完了以後咱們再定。”

於是,和碩親王便抱著書稿回到王府,飯也顧不上吃,覺也不睡,逐字逐句認真研讀,邊看邊批。不久,和碩親王來見婁近垣說:“真人,此書真是曠世之作,為了你們道家的正統延續,請您准許我全權負責出版事宜。”於是,經和碩親王的前後張羅,最終《黃籙科儀》一書才得以雕版刻印,婁近垣也高興,親自為自己的辛苦成果作了序。

在序裡婁近垣說最終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