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京華冠蓋 其功不朽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透過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得出來,無論是王常月還是婁近垣,二人都不再四處宣傳道教那些傳統的道術、內丹、外丹之類的東西,因為他們知道當權者並不喜歡這個調調。當然不說並不等於不研究或者不重視,婁近垣還是要研究這些東西的,畢竟是自己的專業嘛。
婁近垣最重視的是符籙法術,算是龍虎山的擅長專業,而符籙同樣離不開煉氣修真,所以煉養也好,內丹也好,他的修為同樣也不低。
龍虎山天師一脈早在張繼先時代就嘗試著把佛教中的空觀思想引入道教。隨便舉個例子,比如張繼先說過,心是萬物本原,因為心可以產生萬物,沒有了心則萬物對於人來說也就談不上存在,很明顯的給“道”賦予了佛性。援佛入道的原因,其中有政治大環境、道教發展情況以及天師道的現狀等等有很多,前面大體上也都有所涉及,這裡就不再詳細分析了。
婁近垣師出龍虎山,自然也就接受了這一思想,在他的《西江月》《闡真篇》等作品中均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婁近垣在《闡真篇》中寫道:“水燥火溼,陽靜陰騰,一來一往,互為出入。化母孕其靈胎,真君宰其堅骨……更問壺中天地乎?”據專家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這段話非常深奧,表明婁近垣在內丹理論方面成就很高,差不多是專家一級的。
當然了,婁近垣關於內丹方面的論述還有很多,諸如“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見性明心開導後學”,“睹境能無心,始見菩提心”,總之無心就是明心見性,無心於物就可以泯照而覺圓,懂佛學的肯定能感覺出來,婁近垣是深得《楞嚴經》的精髓。
婁近垣能夠做到把一切有的、無的、相同的、不同的都看穿,他在《性地頌》中說:“心如不逐物,何處更尋吾”,把三千世界都收納到自己的方寸心中,金丹不就大成,大道也就成功了?
再比如在《西江月》中他說:“性悟頭頭是道,心空處處菩提。若人會得這玄機,即是佛仙秘義。”在《示後學》中則說“世間種種法,皆出於自心,故曰: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如果一心不生,無法無咎,則自然能轉一切,而不為一切轉去。”《闡真篇》中則進一步稱,悟了心為虛空以後再可以做到用心的不動來應對萬物變化,保持真空本我的狀態,此時萬法不浸,永珍也不會造成紛擾,物無遁形於心,法則為我用,此時就算仙道功成了。
在此基礎上,婁近垣更重視內煉,認為人離不開人世,但是呢還要做到無心於物,生於其中,還不能被汙染,那不就只有蓮花出汙泥不染嘛。在《性地頌》裡婁近垣說,能做到“如露滴荷盤,圓轉不落跡”才可以,如果仔細想想,他還是沒有離開前輩們的坐忘思想,無非是在裡面加入了更多的禪學元素罷了。
所以說,婁近垣的道就是無名、無形、無定位的,是無所不能又無所不在的,是空的。說到底心才是根本,無心才是關鍵,這也是婁近垣的思想的基礎,貫穿了他的所有的著述及思想之中。
經過婁近垣的努力,從上到下對正統道教有了認識上的改變,他一方面重視齋醮符籙以更親民,放低了正統道教的姿態,積極融入社會。另一方面,他又全力倡導三教合一,為以後的道教的發展指出了一條能夠有所發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讓滿清政府“不廢其教,亦不用其言,聽其自生自息於天地之間”,婁近垣在其中的用心良苦真的應該被後人牢記。
後面還會詳細講兩位重要的人物:陸西星和伍守陽,他們本來是全真龍門一脈的傳人,同樣推動著佛道的融合,伍守陽甚至還搞出來一個仙佛合宗。
在整個道教衰落的大趨勢下,雖然有王常月和婁近垣這二人的努力,都有藉助皇權重現道教輝煌的想法,但是終究不能改變大勢。特別是道光以後,滿清對於道教的限制越來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