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八章 北方三大新道派和南北宗分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這幾年的消化,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正式成為了金國的行政區,這片土地上的南人們也正式加入了金國國籍。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蕭抱真站出來了,而且是跑到了女真人的老巢去正式立教,他想緊追的前代,自然就是北宋了,是表達自己對異族統治的不滿,還是弄個口號收買人心就難說了。

大道教的創派祖師劉德仁是滄州人,“讀書通大義”,自然也是個高學歷的。他親歷了國破家亡,於是閉門十五年以後,於1142年自稱太上老君“授以宗乘,傳以神筆,俾興大道正教,以度末世黎民”,於是這些末世的黎民翕然從風,紛紛加入大道教,跟隨這位教主,接受他的拯救。

金初時全真道則是融合三教,繼承了道家清淨無為思想和內丹學,融合禪宗,吸收儒家倫理,並迅速發展成為北方新道教的代表。

至於廣為人知的教主王重陽,同樣是“少讀書,系學籍”的文人,據說家裡也很有錢,“以財雄鄉里”。

王重陽同樣是看不慣女真人的行徑,更不能忍受他們的統治,也有學者說他是得不到女真人的重用,總之就是“日酣於酒”,最終高呼“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吾今已過之矣!”於是失去了在金國出人頭地的希望以後便投身於道教大業了。事實證明,金國失去了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官,中國道教卻多了一個傳承近千年的道派。

1159年,王重陽正式把自己的名字從王中孚改為王喆,自號重陽真人,開始了他的創教之旅。

關於王重陽的傳說在金庸先生的小說裡講過不少,與事實也相差不大。他先是裝瘋賣傻,自稱王害風,又在村外挖了個地洞住在裡面,這就是著名的“活死人墓”,武俠小說裡也有描寫。

接著他又在這個土洞的四隅,就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角上各栽海棠一株,然後稱“吾將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說我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失敗了,那麼我就要一統江湖,成為道教至尊。誰能想得到,就是這個土洞最終成為了全真教的祖庭聖地,全真教也最終發展成為了道教北宗,和南方領了三山符籙的正一道的內修南宗南北分立。

所以說,北方新道教的發展是有著鮮明的特點的,那麼它們究竟新在哪裡了?

這三大道派都是在女真人的入主中原以後,在異族統治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如果完全沿續和繼承傳統的道教,必然會和宋朝的舊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也就是和南方的道教是一個系統的,這是女真人的高壓的民族政策所不允許的,所以,這些創教的教主必然會尋找出讓女真人願意接受,至少是不反對的一條新的道路出來,這就意味著必須對舊道教加以改造,表面上要和舊道教劃清界線,這樣新道教就和舊道教不可能存在什麼師承關係了,沒辦法,只能是為了照顧統治階級的想法做出妥協。在此基礎上,新道教的教旨就有了新的變化,比如全真教“以柔弱謙下為本”,大道教“以無為清靜為宗”,太一教聲稱“弱者道之用”,向金國貴族們表達了自己是追求“柔弱”的,我們是“無為”的,完全不會反抗你們的意思。

由於道教從南北朝開始,特別是唐和北宋時期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尊崇,可謂風光無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養成了清高的性情,脫離群眾了。如果兩宋相交這段時間,新道教繼續繼承舊道教的這種高高在上的脾氣,那麼普通百姓哪敢去高攀,所以新道教就不得已作出改變,以能解決、消除他們的精神痛苦為己任,這樣才可以吸收底層百姓以及如迷途的小羊般的文人士子的加入。所以,與傳統道教相比,新道教的組織、教義、發展等方面都表顯出了不同的特徵,總體說就是聖與俗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宗教和社會生活更加全面、細緻、緊密地融合,或者說道教離尋常百姓更近了,越來越接地氣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