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三章 非武俠之王重陽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了一些詩詞,這方面,全真七子全部受到了王重陽的傳染,都會寫詩填詞。孫不二的詩詞中涉及一些女丹的思想,為全真教招收女弟子提供了方便。1182年十二月,孫不二故於洛陽,年63歲,創下了一個清淨派。

上面也提到了,全真教廣泛傳播以後,也曾被統治者忌憚,怕出現原來張角那樣的起義,據《紫微觀記》和《金史》記載,1191年,政府確實因“惑眾亂民”而“禁罷全真”,不過很快又“勢如風火,愈撲愈熾”。據《永樂宮碑錄》記載,經過全真七子的努力,全真教“其教大弘,風靡海宇”。

上面簡單講了講全真教的創業過程,後續發展還會再開單章講,畢竟是道教北宗,而且是傳承至今的中國道教史上一個重要的大教嘛。下面再簡單聊聊全真教的教義方面的內容。

首先說說全真教名字的講究,為什麼叫全真教?“全真”這個詞不是王重陽自創的,出自莊子,本意是保持本性的意思,原文不引用了。至於王重陽拿過來用作教名,又是如何定義“全真”二字的,後人解釋相當多,主流的有兩種,洗百家流弊而全老子無為學說之真而名全真,摒棄各種紀妄而全人體性命之真而名全真,但萬法歸宗,基本上都想法往老莊方向靠,究其原因,王重陽是首重《道德經》的,自然其道教思想是立根在老莊之上的,往老莊上靠沒毛病。

元代全真道士彭志祖在《通真觀碑》中寫道:“竊嘗謂全真之教,自開闢兩儀,此理已具……漢魏唐宋以來,張道陵、冠謙之、杜光庭、陳圖南輩,迭起而弘暢之……”由此可見,全真教是在繼承了杜光庭的性命雙修、陳摶的“逆以成仙”和鍾呂內丹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研究整理全真教教義的重要方向之一。

王重陽本是學儒出身,前半生或者說是大半生都是深處傳統儒學思想影響的,入道以後,他認為道、釋、儒的經理最深,所以堅持“三教搜來作一家”的思想,既然“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那麼三教互融才是至理。這又是研究全真教教義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據《全真教祖碑》記載,全真教是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和“獨全其真”為宗旨。基於三教互融的這一思想,王重陽親自制定門規,全真教小學初級班必修課本包括《道德經》《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四部,認為這是可以代表三教思想精華的四門功課,不背熟掌握,就不能升到中級班,也就意味著不能升職加薪。這四部經書中,《道德經》不必多說,那是道教公認的經典中的經典,甚至可以說是祖經。《清靜經》則主要是讓道士們明心悟空,時時誦讀,雜念不生。《般若心經》簡稱《心經》,是用的玄奘的二百六十字版本,就是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篇,講五蘊、三科、四諦等,講自性本空的佛理,相信沒聽過的人很少了。王重陽極為看重《心經》,他告訴弟子們,《道德經》和《心經》的根本是一致的,掌握了精髓,都可以成就長生之道,所謂“五千言,二百字,兩般經秘,隱神仙好事”,千萬不要輕視初級教材啊。至於《孝經》,則是儒家的經典了,王重陽為什麼選了這部儒經路人皆知,全真教雖然講究拋妻棄子出家修道,但卻主張要在父母膝前盡孝,所以劉處玄才會中途跑回老家去奉養老母親。

前面講過很多了,三教合一一直有人在呼籲,也做過一些努力,但是三教之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究其原因,根本上還不是一個虛名。誰都不承認自己應該排在後面,誰都認為自己才是那個第一,曾經有後輩問王重陽,儒釋道三教都要學,那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王重陽斜眼看看這個小輩:“你以我為喊出“三教平等”這個口號是假的啊,沒有誰比誰更重要,大家都一樣,並列第一。”心裡卻給這個小輩一個不可教的評價,沒看到給你的四本書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