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三章 非武俠之王重陽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兩本道經?誰第一還非要問出來?初級班至少讓你多學幾年。

光這麼說可不行,到底三教怎麼個平等法啊?王重陽是透過“道”自圓其說的,三教都尊這個道字,同時他從心性學說方面進一步解釋三教合一。王重陽傳承自鍾呂一脈,自然就傳承了鍾呂的內丹道,繼承了內丹的心性學理論。這方面的內容,前面也涉及一些,比如唐代的王玄覽的“心滅則法滅”,“無心即是道”,司馬承禎的坐忘論,吳筠的養心而性全等,但是從理論體系上來說,王重陽總感覺前輩們的理論層次比佛儒總是差了那麼一點。

比如佛教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了佛性的研究,隨後有天台、華嚴的心性理論的研究成果,然後是禪宗的心性說的大成,人家早就把心性的理論提高到了哲學本體論的高度了,諸如“心即真如”、“本性是佛”、頓悟而明心見性等理論,聽著就那麼有道理,而且還從而客觀上帶動著儒、道的哲學體系不得不跟著人家前進。

再看儒家,雖然以前也和道家一樣弱,但是從理學出現以後,特別是那著名的“五子”、“六先生”為代表,就是周敦頤、邵雍、二程、張載這五子,加上司馬光就是六先生,邵雍後面還會詳細講,其他幾位都是如雷貫耳的大儒,不再多說。理學提出了諸如“去人慾,存天理”等,聽聽,多麼深刻,多麼……都不知道怎麼評價了,總之,儒家在孟子的心性說的基礎上改造成了心性理論,開始從道德上討論心性,從此可以達到內聖而外王、獨善其身而兼濟天下,聽起來就莫名覺厲。

和佛儒兩家一比,王重陽深深地感覺道家的心性論還是有差距的,英雄所見略同,恰好南方的張伯端同樣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二人不約而同地從內丹理論上來著手完善道教的心性理論,這才是真正的南北二宗。前面講到南北二宗,是說的南方全真、北方正一兩大道派二宗南北分立,而這裡所說的南北二宗,則是全真一脈的南北思想的發展,理論還是有區別的。北宗主張性命雙修,而南宗則只言性不修命,講心就是本體,這個南宗後面也會詳細再講,暫且不多說。

王重陽在禪宗的基礎上引入了仁、善思想,所以這又是研究王重陽的三教合一的一個方面。只有言行符合倫理道德,才談得上修性修命,否則就不可能長生成仙,其他要求比如要忠君愛國,知禮守法,行善積德更是要嚴格遵守的,“為官清正同修道,忠孝仁慈勝出家,行盡這般功德路,定將步去歸雲霞”。

那個後輩弟子又舉手提問:“祖師,您老剛才不是說讀好了《道德經》和《心經》就可以悟透長生至理嘛,怎麼又不仁不善別想長生啊?”

王重陽:“……”,心中頗感無奈,這孩子小學還得再多學幾年。

全真教有一部重要的《重陽立教十五論》,這是全真教的一部重要的經典之作,是全真教的教規必須每個入教弟子必須牢記的。

這十五論可以說是王重陽立教思想的具體體現,僅千餘字,確定了“陽神不死”的基本信仰,透過內丹修煉,苦己利人、功行雙全等方面的闡釋和規定,為全真教發展定義了基本的核心思想。這十五條基本教義,歷代研究它的學者非常多,一一羅列出來也挺無聊的,估計大家也不喜歡看這些枯燥的東西。其中有不能娶妻,當然也不能嫁人了,不能吃葷腥,要出家清修這些要求信徒杜絕凡人世俗的慾望的內容,和天師道有著很大的區別,反而與佛教更相近一些。簡單說,第一至第六論參照佛教的戒律,詳細規定了道士的信庵、雲遊、學著、合藥、蓋造等諸方面的內容;第七至第十一論則是修煉方面的內容,包括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和混性命等理論;第十二至第十五論,是從聖道、超三界、養身、離凡世等方面講了全真一脈的仙學理論。

全真教雖然有很規範的組織體系,也有嚴格的教義教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