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躺槍的佛教,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身邊的道士,上一章中剛講到了王文卿,這是一個極有政治眼光的聰明道士,他在徽宗時期,準確說是靖康元年的時候,眼看北宋皇朝面對金兵來襲即將倒臺,皇帝都沒有安全感了,自己還是早點跑路吧,於是就請假說家裡有八十老母需要照顧就回家了。高宗對王文卿還是非常崇信的,終歸是有真本事的嘛,所以在杭州穩定下來以後,1143年就派人去請他。冷眼旁觀了徽宗的佞道和林靈素的浮沉的大戲,王文卿的政治敏感性的確是鍛煉出來了,而且那幾年金和南宋戰事正酣,朝廷先是罷了韓世忠、岳飛、張俊的兵權,接著岳飛又被害死,所以到這個皇帝身邊實在是個雷區,風險太高,王文卿就一直沒有答應,這一拖就是十年,直到1153年他去世,聰明的王文卿也沒有再跳進那個泥淖亂局之中。

王文卿不來,肯定有願意來的,當時最受尊寵的道士是皇甫坦。皇甫坦字履道,出身來歷都不詳,據說是四川人或山東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稱“其世代地裡莫詳”,有的史料說他是臨淄人,避金人而去了四川,總之也沒人願意花時間去考證他。皇甫坦自稱是遇到了唐代隱士朱桃椎,得了他的真傳,學到了內、外丹法,據小道訊息可能是得了本手抄本的醫書、道經。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顯仁皇太后得了眼病,估計就白內障,反正是誰都不能治,恰好下面有人向高宗推薦皇甫坦,說這位道士醫術、道法那是相當的高深,我舅舅的姨母的三表姑家的外祖母也是得的這個病,就是被他治好的。高宗開始也挺不放心,初次見面,防人之心還是要有的嘛,於是就打算先問問,於是就問皇甫坦如何治身。皇甫坦說:“臣的治身就和陛下治理天下一個道理,陛下無為則天下大治,心無為則身體自安,這就是無為之妙。”

高宗一聽,嗯,挺有見地的樣子,深以為然,於是就跑到後面對太后說,今天請來的這個道人,很有見識,醫術自然也不是那些凡人醫生所能比的,您的眼睛有希望了。

第二天,便請皇甫坦來治病,具體細節史料沒有描寫,只說一番噓呵嘆氣,反正用的時間不短,好在最後太后的眼睛重見光明瞭,於是一番感謝賞賜自不在話下,不久皇甫坦就辭行雲游去了。

第二年,高宗派人送他信,表達了一番思念之情,希望他早點來京相見,皇甫坦便再次來京。這一次,二人也就成了老熟人,高宗就問他有沒有長生的手段,教教我唄。皇甫坦直言:“這個嘛,不是沒有,也不是我不願意教,就是恐怕陛下做不到,您看啊,我們都是住在深山老林裡面清修,遠離了權力、金錢、美女,清虛寡慾為先,這才只是長生的第一步,這第一步顯然就不適合您啊。”

高宗想了想,唉,權力,勉強可以放下,金錢,那不算個啥,美女……算了吧。第二天,多少還是有點不甘心的高宗又問皇甫坦,有沒有不用去清修的路子啊?皇甫道長只好說:“仙人道士非有靈,積精累氣以為真”,高宗這才算死心,也對道士的堅持有了瞭解,於是各種經書送上,字畫筆墨也不少。

皇甫坦也的確是一個一心修道的高道,不久後又堅決請假,要求回山,高宗強留不得,只好派人去廬山給他修了道觀,說廬山風景也不錯,主要是比四川離得近多了,方便他經常來杭州看自己。等到高宗退位以後還曾召見皇甫坦,二人如老友一般,經常在西湖顯應觀裡喝酒閒聊。後來,二人又數次相見,喝酒遊玩,談修真之妙,直到1178年,皇甫坦在青城山羽化。

其他道士還有茅山道士張椿齡,這是由於高宗對茅山及三茅真君的崇信而崇信的一位道士,曾賜他“寂靜先生”的稱號;張天師的後代,其中三十二代張守真,曾被賜號“正應先生”,以及三十三代張伯璟。還有譙定、姚平仲、劉居中、饒廷直等等,其中也不乏女冠,如唐廣真等。對於道士的崇信,實際上從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