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繁華終有時,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又恢復了度牒的發放,可惜他沒有練到收發自如的高深境界,結果又有點失控。孝宗即位以後,於隆興二年(1164年)先是加強了度牒的稽核,不過效果不明顯,甚至影響到了國家的人口分佈。於是在1178年孝宗說“朕甚不欲給降度牒,當漸革之”,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孝宗的崇道態度。
既然是提倡三教一致,那麼孝宗對於佛教的態度如何呢?詳細不多講了,實際上對於佛教,孝宗比道教更加崇信一些,或者說更偏袒一些佛教。不過他的態度很明確,儒學可以治世,而道、佛則是精神層面的,不能干預政治。透過前輩們毀佛滅道的那些例項可以看出來,根植在社會中的宗教是不可能被毀滅的,一個高明的政治家要善於掌控,把佛教和道教向著有利於統治和國家發展的方向引導。
孝宗之後,怕老婆的光宗和兒子都早夭的寧宗先後統治了南宋三十幾年,道教話題寥寥,一筆帶過。接下來進入了宋理宗時期,據說宋理宗的血統不是很純正,關於他的生平、功業之類的不多講了。
南渡以後,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道教自身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道教發展上表現出了整體上愈加世俗化的特點。在三教融合進一步深入的政治大環境下,在理宗的支援下,道教顯示出自己的特點來,符籙和內丹進一步融合,三教融合的加速,道教也吸收了很多儒學和禪宗的內容,從而世俗化有了一個飛躍性的發展。
理宗時期,和道教有關的有三件事值得講一下,一是天師道的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統領了“三山符籙”,二是理宗和女冠吳知古的故事,三是涉及了一部道教經書《太上感應篇》。
道教符籙派傳承最為久遠,也公認最為正統的三派,分別是龍虎山的張天師家的正一派、閣皂山的靈寶派和茅山的上清派。三山符籙的三山的概念提出時間,學術界普遍認可是北宋哲宗時期,徽宗時曾有統一這三山的想法。
事實上,在北宋時期三山以茅山為主,前面講過上清一脈經南北朝及唐代發展,影響力已經極大,就連天師、靈寶同樣也在學習上清的道法。雖然上清派一直堅持上層路線,這很成功,不過在整個南宋時期茅山宗共出了十五位宗師,名氣是不小,皇帝也接見,但除了蔣宗英以外,其他人都沒有什麼著述留下來,學術氛圍遠遠不及南北朝和唐代。
隨著道教的世俗化,比較接地氣的龍虎山在民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天師道除了有皇帝的重視,民間的聲望也越來越高。張可大和理宗關係是非常鐵的,時不時的就開著寶馬從龍虎山跑到杭州來見皇帝,幫皇帝舉辦齋醮法事,為皇帝緩解內憂外患帶來的巨大壓力。
就這樣,在寶佑二年(1254年),理宗下旨,“敕提舉三山符籙,乘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事”,算是官方上宣佈正一派的江南的道教的龍頭老大的地位。1262年,張可大早了理宗兩年辭世,理宗極為重視他的身後事,專門安排丞相江萬里親自撰寫碑銘。
至於理宗和女冠吳知古的不得不說的那個故事,在《宋史》中有很多記載,而且多是一種批判、否定的態度。
吳知古的生平暫時還不可考,北宋為什麼寵信她的原因也沒有記載,所以這一直算是一個謎。道友們都知道,宋朝是一個極重祖宗禮法的時代,早在北宋仁宗時期,1039年曾經有過一道算是家法的命令:“禁皇族及諸命婦、女冠、尼等非時入內”,而這位這吳知古“出入宮禁”,而且是達十多年之久,加上她還有招權納賄、干擾朝政的行為,牟子才傳裡記載吳知古恃寵而為自己侄子吳子聰走後門弄官的事情。於是,一干士大夫們,包括李韶、牟子才、杜範、楊棟在內,紛紛給理宗上書表示您要自律、自愛啊。比如楊棟說:“陛下何惜一女冠,天下所側目而不亟去之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