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繁華終有時,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仔細研究這些記載就不難發現,這些大臣們反對吳知古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這個女道士只是宮裡掌管焚香祝天這些宗教事情,為自己的侄子走個後門弄個小官兒當,古往今來這算什麼事嗎?之所以拿她來說事,要看到問題的本質。縱觀這些給皇帝的意見書,裡面都會帶上一句和當前的國際形勢、國內危機有關的話,就是現在內憂外患,國家都已經這樣了,您老人家就別總天天不務正業了,該“自省”了。

女冠事件的並沒有取得一個雙方皆大歡喜的結局,理宗沒有表現出上位者高高在上的虛懷若谷的素質,大臣們的勸諫多數時間根本就裝沒聽到,甚至生氣的時候還會把大臣開除回家,其幕後的原因究竟為何就無據可考了,但讓理宗和大臣們解決內憂外患的局面,顯然是個高難度的課題。

那麼他們是否真的對這個國家放棄了呢,當然是不可能的,比如《太上感應篇》這部道經的推廣,就是他們在努力的一個證明。

很多人都應該聽到過《太上感應篇》的名字,它曾經頻繁出現在仙俠、修真小說裡的一部經書,在小說裡被套上了一層無上神秘的面紗,至少聽起來就很高大上。喜歡修真小說的道友,可能在一些小說中看到過太上感應、冰心訣等的功法,一般為以一種非常正統、高階的秘法形式出現,實際上道教的《太上感應篇》並不是一篇道家修行的功法,更談上修仙秘法,而是一篇很樸實的勸人向善的短文,甚至有人稱他為古今第一善書。

這部經書的作者、時代都不可考了,記載較早是出現在《宋史》中,北宋末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寧作過贊,徽宗時期收入了《政和萬壽道藏》。到了南宋初它就開始廣為流傳,明清時期更是成了暢銷書。

理宗時,臨安天一宮道士胡瑩微自己打算刊印了一批《太上感應篇》。這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道士,付諸行動之前他給理宗上了一份《進太上感應篇表》,打算借皇權推動這次行動。理宗看過以後,欣然採納,而且還親筆提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大字,由此胡道士版的《太上感應篇》憑空增添了官方正統的威勢。此後,名儒大官們紛紛為這部道經作序,希望藉著這本小冊子為自己增加一點名望。

那麼為什麼皇權、儒家們會推崇這篇道教的短文呢?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理宗時期的內憂外患的壓力巨大,沒有安全感的不僅僅是底層的百姓,皇帝也一樣。所以為了給脆弱的心靈一點安慰,理學產生了,封建倫常被本體化了,仁義禮智信成為了道德標準被推廣成為宇宙的法則。《太上感應篇》雖然是道教的經書,但其內容是建立在三教合一上的,它吸收了儒家的倫理觀、道德觀,當然這同樣也是道教世俗化的一個表現,所以《太上感應篇》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慶元黨禁以後的門戶矛盾之中,理學一直活躍在邊緣,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來自蒙古人的文化威壓之下,理宗時期的理學漸漸確立了自己的“政統”地位。特別是在1241年,理宗敕令全面接受理學,同時把周惇頤、張載、二程、朱熹等人列到孔子從祀名單之中,這就是說南宋已經全面接受了理學的倫理觀、道德觀,而《太上感應篇》的內容和在道教中的地位,恰好符合當時“文明擴張”的需要,成為對抗蒙古人的軍事和文化侵略的工具。當然了,《太上感應篇》內容的通俗、簡潔,非常適合傳播,百姓接受起來也非常容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關於《太上感應篇》的內容就不講了,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找,其中列舉的很多善惡標準就算放到現在也適用。

理宗以後,南宋就日趨沒落,加速滅亡了。宋度宗趙禥是個酒色皇帝,也很幸福地死在了酒色上面;宋恭帝趙隰成為了忽必烈的俘虜,還被強制出了家;宋端宗趙昰也沒能和高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齡王妃要休夫

慕南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喲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