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繁華終有時,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了繁華之後的瘋狂,南宋的道教發展總體上算是正常了。到宋孝宗趙昚,這位史書上評價為南宋歷史上“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首”的皇帝,“即位之初,銳志恢復”,無論結果如何,想幹出一番事業來的想法首先是有的,這一點是必須給予表揚和肯定。
對於道教,孝宗個人表示說我是非常崇信的,史書對他的好評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對於宗教也算是有比較正確、清楚的認識。
在《續資治通鑑》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在乾道四年(1168年)的某一天,在與大臣李燾談話的時候二人聊到了科舉,孝宗表示道士也好,和尚也罷,如果他們自己在深山老林裡餐風飲露,追求仙道也好,禮佛唸經也好,這些都屬於個人行為,對國家本就沒有什麼危害,可是如果讓他們參加科舉,那絕對是腦袋讓門夾了。科舉事關一個國家的興亡,選拔的是治國的人才,佛經、道經是什麼?用它們讓國家修仙禮佛嗎,能變出糧食來,能打退敵人嗎?
孝宗這麼說絕對不是盲目的,沒有根據的,也不是偏激的。他本人“尤精內景”,至少對於道經是有很深地瞭解,所以他清楚道教的本質,才會主張政教要分開,其中也離不開高宗的治國崇道政策對他的影響,所以在他執政時期,道教在發展的同時,並沒有過多參與到政治之中。
實際上孝宗崇道的表現也離不開老三樣,無非就是修道觀,籠絡一批道士以及對道經的整理。
首先是在搞工程建設上,現在的新領導上任最喜歡搞土建,孝宗也一樣,上一章提到高宗修建顯應觀是因為那位崔府君,孝宗時進一步提升了他的地位,顯應觀也派了專人負責日常的管理,同時還增加了觀裡的道士,至於田產之類的也沒少給。其他的諸如天慶觀、崇道觀、桐柏宮等同樣有所表示,除了經常親自去宮觀裡視察工作,燒香敬神,日常修繕的銀子也沒少給。
第二是他身邊的道士圈子,經常詔見的道士有劉烈、莎衣道人、袁宗善、留用光、歐陽士鼎、顛仙傅得一等等,這些道士的生平就不多講了。孝宗除了和這些道士談些煉養、道經以外,他還經常參加一些祈禳、齋醮儀式,除了向滿天神靈求保佑,就是求雨之類的。
第三是在文化方面,孝宗親自操刀寫了一篇論文,就是著名的《原道論》,很明顯是針對前面講到過的韓愈那篇《原道》而寫的。韓愈的反佛反道比較偏激,前面講過他主張對佛道“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三光政策,孝宗顯然是很不以為然,所以崇道的孝宗站在三教一致的立場上,專門寫了這篇文章。
具體內容就不講了,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來讀讀。孝宗的結論是“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斯可也。其惟聖人為能同之,不可不論也”。皇帝的大作問世以後,大臣們立刻拜讀,然後儒家就感覺不好了,比如史文惠、程泰之等人就透過各種方式向孝宗表示您這篇文章不合適,得改改,要不然後世會被人詬病的。孝宗聽完了,表示你們說的有道理,那這樣吧,我把文章的題目改成《三教論》吧,這已經很顯得他虛心納諫了,至於改裡面的觀點,那怎麼可能。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就是道藏方面,由於徽宗時期弄的《政和萬壽道藏》毀於金兵入侵的戰火中,於是孝宗又組織道士收集、抄錄原來的《政和道藏》。據說這部道藏是福州孝光觀的珍藏,被孝宗徵用來的,然後安排道士抄錄、整理,並進行必要的增添,歷時六年,最後於淳熙四年(1177年)編成《瓊章寶藏》,並賜到了各地的道觀裡,這是宋朝第六次整理道藏。
另外,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孝宗也曾經濫發度牒。徽宗時道士太多了,主要是度牒發得太濫,導致了道士隊伍質量也下降了,所以高宗曾經停止了度牒的發放,一度曾造成道士銳減。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