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當道教遇上滿清 2,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人或組織達到某些目的工具罷了。這些民間教派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巨大的,對道教的民俗化,為中國民俗文化發展貢獻還是很大的,比如民間的紅白喜事、陰陽風水等方面,老的風俗文化至今還能看到。

在這些組織中,八卦教是反清的,它的教眾眼裡只有教主,根本就沒有清政府,這自然也會影響到滿清對其他小教派,甚至包括正統道教的態度。

其實並不僅僅是清初,整個滿清統治期間,地方官對宗教都相當小心。比如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巡撫劉世明就給皇帝發了個微信說:“我們這裡有好多人信羅教,天天沒事可做,而且還只吃素不吃肉,請批准我大力整飭,嚴令禁止”。雍正一聽氣得鼻子都不通氣了,聽說過禁止邪教蠱惑百姓的,從來沒聽說過人家吃齋吃素也要禁止的,你這不是吃飽了撐住了嗎,想禁也得想個好點的理由出來吧。不過這也說明了各地的地方官對於治下出現的教團組織是相當緊張的,生怕出事的現狀。

到乾隆時期,對民間的宗教管理就更加嚴厲了,乾隆說:“邪教煽惑愚民,最為世道人心之害,不可不嚴切根查”,可以說從上到下認識相當統一。

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王倫起義,幾天就佔領了壽張、陽穀、堂邑三個縣,戰鬥力還挺強,打得大清八旗兵大爺們一點脾氣都沒有。一月以後,被重兵圍殺起義失敗,僅被抓後殺死的就1700多人。

乾隆四十二年,甘肅河州發生的王伏林的圓頓教起義,不久被陝甘總督勒爾謹撲滅,殺了444人,抓了522人,當然據說很多都是殺良冒功的,這也符合那時的光榮傳統。乾隆卻對此表示了肯定,還說以後不論哪裡再有類似事情發生,都可以先過去剿滅瞭然後再上報。

還有伊斯蘭教的事,比如乾隆四十八年的石峰堡起義的失敗,清政府便開始支援老教打擊新教,把那些新教統稱為邪教。

還有就是天主教的禮儀之爭,就是圍繞著關於天主的譯名和祭祖、祭孔等這些問題,根源就是羅馬教廷和清政府的政治觀點上的衝突,這段歷史有點複雜,不多講了。直到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後,天主教才逐漸馳禁,沒辦法,誰讓洋人的大炮火力猛呢,你拳頭硬就有理。

清初時的宗教關係非常複雜,有國內和西方的,有傳統與現代的,還有民族的,而清政府閉關自守又是出了名的,並不是晚清才那樣的,所以除了選擇了正統的儒學以外,實際上其他的都是要打擊的。順治二年恢復了科舉制,順治十四年把孔子的“大成文宣”升格為“至聖先師”,順治二十二年又加封孔子為“萬世師表”,對儒家可謂抬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到康熙平定三藩和準噶爾之亂以後,滿清在政治上已經形成了尊孔敬儒的基本國策,漢族讀書人也給面子,很快就承認了滿人的封建正統地位。

為了穩定,皇帝也不會採取過於激進的政策處理道教。宗教存在了千百年,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宗教自身也在不斷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暴力的手段就可以消滅的。在滿清政府統治下,任何宗教都只能定位在服務王道之上,只能接受“神道設教”,在大一統的政治下存在。

民間的那些眾多的道派的出現,並不會考慮正統道教能否發展、出路在哪裡的問題,也不會為道教事業的發展去搞什麼科研、創新,所以,正統道教必須要有所改變,而“聖俗一體”和“聖賢仙佛無別”的道路就是一種選擇和嘗試。

正統道教希望透過對自己做了一次大手術,把一些不夠傳統的東西剔除掉,從儒家的角度來重新整理、定義自己的教義,發展出讓皇權滿意的教義,這就是王常月和婁近垣的努力。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個人感覺就是龍虎山張天師沒有在滿清打進北京以後主動去當舔狗,整個道教界在滿清入主中原的過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