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當道教遇上滿清 2,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著說道教為什麼不被滿清皇帝喜歡。
第二點應該是明朝皇帝的反面典型起的作用。不但漢族人能看到,滿清人同樣不傻,不但親眼看到了崇禎和李自成最後上演的那幕戰爭大片,嘉靖崇道敗國的壯舉其實也沒過去多少年,至今猶歷歷在目嘛。
康熙三年(具體是公元哪一年就不注了,因為裡面有那個太過敏感的數字,用了就會出問題),當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把一切希望都賭在了張天師主持的七七四十九天羅天大醮之上,期待著最後能夠逆天改勢、出現奇蹟。說實話,街角賣烤白薯的大爺都能看出來,這個飽受天災人禍蹂躪的大明要想天下太平難度至少是地獄級的,崇禎皇帝說:“我,朕只要在太原老實停下來,別再來北京了就行,噢,最好關外的多爾袞也能感冒發燒回家養病去,別總圍著山海關轉悠了。”
這個要求過分嗎,其實挺過分的,老百姓沒有活路了才造反的,張天師的羅天大醮又不能讓老百姓吃飽,當然不可能救國了。李自成二月十六日打進太原,三月十七日就包圍了北京,這速度也沒誰了,要知道這一路上可是還要攻城拔寨的。令崇禎都想不到的是,北京這樣一座天下雄城第二天就破了,而堅持“國君死社稷”沒有南下的崇禎皇帝殺了老婆孩子,自己跑到萬歲山自掛了東南枝。
多爾袞在關外看完了這個腐朽帝國最後貢獻出的這部大片以後,對於裝神弄鬼的道士怎麼可能有好印象?道士如果真有那麼大本事,崇禎也就不會掛到景山那棵歪脖子樹上去了。
第三個原因,應該是受到了那些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的人的牽連。
反清復明題材的小說或影視劇相當多,從側面也反映了清初的不穩定的現狀,這實在是夠順治、康熙頭疼的了。
大量前朝遺民長期堅持以神道為名行反清復明之事,並不只是清初才有的。比如,順治三年六月,白蓮教、大成教、混元教、無為教等動不動就聚起一群人來,“或起異謀,或從盜賊”,順治被弄得腦袋都大,聲稱以後發現一例就滅一例,絕不容情。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發生的山東李雪臣、李興邦父子的白蓮教案,對道教的負面影響非常大。
雍正十一年(1733年)江西的羅教案、大乘教黃森官案,如此等等吧,同樣令滿清政府提高了對宗教的警惕性,甚至最終形成了宗教就是“糾黨倡道,滋害地方”這樣的認識,道教又怎麼可能不被人家小心警惕地對待呢。
清初的皇帝中,康熙對道教是最為警惕的,限制也比順治嚴厲得多,他曾經說過:“至於僧道邪教,素悖禮法,其惑世誣民尤甚。愚人遇方術之士,聞其虛誕之言,輒以為有道,敬之如神,殊堪嗤笑,俱宜嚴行禁止。”
所以,當道教和反清復明再有所牽連以後,無論你願不願意,你乾沒幹過,都不可能有什麼好果子給你吃,沒有一下子禁教就算是幸運之極了。所以說一國之君對道教持這種態度,正統道教還想透過走上層路線得到國家的尊崇,難度,再定義一下就是史詩級吧。
無心插柳,清代正統道教的發展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是道教在世俗化、民間化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由於更加親民了,道教的社會影響力反而更大了。直到鴉片戰爭之前,道教在民間發展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先後出現了黃天教、齋教、弘陽教、羅教、聞香教、清茶門教、龍天教、圓頓教、一柱香教、八卦教、一貫道、真空教等等教團、組織。有人統計過,當時大約有107個宗教性質的民間組織,聽起來很多,有點百花齊放的樣子,不過這些民間的小教派並沒有對道教的教義、科儀或理論方面有什麼創新,吸引人入教也無非是透過治病、消災、祈求精神解脫等,讓人唸的最多的就是“真空家鄉,無生父母”、“唵嘛呢叭彌吽”這些咒語,最終成為某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