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當道教遇上滿清 3,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友們都知道康熙是個漢學迷,尤其是喜歡程朱理學,對佛教和道教卻不怎麼感興趣,宗教政策無非就是沿續順治舊制罷了,相對來說對道教的管理還是更加嚴格一些。

想當年順治加封張應京時明確了一品大員的工資標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十四代天師張繼宗來覲見討封的時候,封賞顯得很多,比如除了正一嗣教真人的封號外,還加賜了一個“碧城”的號,賞下了乾坤玉劍,送了一套北京二環內的四合院,還親筆御書了“大真人府”的匾額掛在小院門口,順便又給龍虎山上清宮寫了幅“大上清宮”的匾額。看起來賞賜很豐厚,但是卻少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那個一品銀印,也就是說只給張繼宗掛了一個虛名。

直到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在加封五十一、五十二和五十三代天師為光祿大夫的時候,順便才給張繼宗封了光祿大夫的官,總算明確了他的正一品的待遇。康熙雖然對道教管理相當嚴格,但是縱觀整個清代的皇帝,他對龍虎山的張天師真的算是挺照顧的。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張繼宗再次入朝覲見時死在了揚州瓊花觀,五十五代天師張錫麟承襲爵位,也被誥授光祿大夫之銜。雍正五年(1727年)張錫麟入京朝覲途中,在杭州病逝。張錫麟的兒子張遇隆接任五十六代天師,前面提到過他。由於張遇隆當時還太小,不能襲爵嗣教,所以基本上就是他叔叔署理教務,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才奉旨襲爵入覲,帶著一塊“教演宗傳”的匾額回到了龍虎山。

在張遇隆掌教期間,發生了梅轂成彈劾張天師的天師降格事件,後面會講到,這也導致了張天師降級,也就是從那時起,龍虎山正一道才開始真正的走向了衰落。張遇隆死後,僅被誥贈為通議大夫,此時已經從正一品降到了正三品。

康熙對於龍虎山張天師的優待並不表示他對道教尊崇,對道教的危害認識得相當清楚,在御批《資治通鑑》中康熙對於宋真宗當年動不動就玩下天書雨的遊戲很不以為然,說:“天書之醜,人人得而非之”。進而說:“自古人主好釋老之教者,無益有損。梁武帝酷好佛教,捨身於寺,廢宗廟之血食,以面為牲,後竟餓死臺城。宋徽好道,父子皆為金虜,此可鑑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諭吏部官員們說:“一切僧道,原不可過於優崇。若一時優崇,日後漸加縱肆,或別緻妄為,爾等識之。”在《大清會典》中還記錄了康熙的這樣一段話:“釋道二教,亦王化所不廢,惟嚴其禁約,毋使滋蔓。”康熙帝甚至認為“至於僧道邪教,素悖禮法,其惑世誣民尤甚。愚人遇方術之士,聞其虛誕之言,輒以為有道,敬之如神,殊堪嗤笑,俱宜嚴行禁止。”已經把道教視為了邪教,非常想禁掉了,這些話無疑是表達了清王朝對於宗教的基本態度。

在《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康熙這樣說:“今日之僧道,實不比昔日之橫恣,有賴於儒氏辭而闢之。蓋彼教已式微矣,且藉以養流民,分田授井之制,既不可行,將此數千百萬無衣無食遊手好閒之人,置之何處。”顯然經歷過幾十年的穩定發展,大清朝已經逐漸改變著四處風煙,到外不安定的局面了,而道教也被打壓得只適合“留資畫景與詩材”,禁不禁的都沒什麼影響的地步了。

總體來說,順治、康熙二帝期間清政府逐漸鞏固了統治,在初期的道教的休養生息的思想還是值得推廣的,“道法自然,為天地根,老氏之學,能養其根。流而成弊,刑名放蕩……”這也是道教沒有被一棍子打死的原因之一。

對於黃老之道的認可,這二位皇帝都對《道德經》作過批註,可見還是比較認可這部經典的。但人家心裡很清楚,《道德經》是黃老之學,道教是道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黃老之道的確有用的,而道教則是流而成弊,於世無補,所以說道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