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誰來拯救道藏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懷瑾的《我說參同契》一書,基本上也是參照此書而成的。另外,南懷瑾在這部書以及他的很多著作裡,對中國近代的一些文人做學問的態度表示很失望,認為我國近一兩百年內的作品質量堪憂,當然現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現象就連讓人吐槽的心情都提不起來。這位朱真人後面是否會單獨講一講也要看情況了。
除了上面講到的這些未被收入道藏的經書以外,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敦煌鳴沙山莫高窟第十七號窟藏經洞中發現的大量寫本藏書中,其中就有約500卷是道教經書。道友們都應該知道那段歷史,這些文物當時被多被洗劫去了英國不列顛博物院和法國國家圖書館了,裡面就有大量的珍本是明道藏裡沒有的,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老子道德經想爾注》《老子化胡經》等。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帛書,其中有早已失傳的西漢初年的《經法》《十大經》《稱》《道原》等道經,這些同樣需要補充進道藏。
此外,從僅剩了3.48%的圓明園劫餘的《永樂大典》中,學者們發現裡面也有不少沒有被收入道藏的道書,比如《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屍經》《大帝制魂伐屍法》《靈寶釧罄威儀經》《靈寶三元威儀經》等。這還是從僅僅殘餘的這點《永樂大典》裡面發現的,如果把完本的《永樂大典》找遍了,不定會發現還有多少道經呢。
道藏不全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出在涵芬樓版道藏上面。
瞭解古籍裝訂的道友可能知道一種梵夾裝,明版的道藏就是梵夾裝的,而涵芬樓翻印後的道藏則改成了線裝,而問題就出在了裝訂方式上。具體什麼是梵夾裝不多解釋了,道友們可以自己查一下,找一張圖一看就明白了,我這裡得解釋半天還不一定說得明白。改為線裝方式出現的最大問題是梵夾裝道藏裡有很多佔多頁的圖案,比如符、碑記等,線裝書裡沒辦法分頁處理,當時遇到這些內容時乾脆直接給跳過來了。也就是說和原版道藏相比,翻印後的道藏實際上是個閹割版,人為地少了很多東西,從源頭上就已經不全了,後面根據涵芬樓版道藏在做的翻印工作也就更談不上全了。
雖然後面對涵芬樓版道藏有過補充工作,但顯然離圈內人士的期望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對道藏進行補充。
再說質量不高的問題。這其實也好解釋,就是當年的道藏編修的時候沒有能力、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精校,於是就不加甄別,有一部算一部,能找來就不錯了。正如有些學者形容的那樣,當年限於各方面的條件,但凡能收集到的,隨便在封面上寫上什麼呂祖、文昌之類特別唬人的名字,實際上就是扶鸞、降筆之流的道書,也不加甄別全都收錄進來了。想想當年陸修靜的工作態度,只能無奈了。
如果按照上面這個思路繼續研究下去的話,說明道藏中實際上有大量經書算是三無產品,既沒有生產日期又沒有生產廠家,作者是誰不知道,哪個年代寫的也不知道,內容如何更是不知所謂,這些也需要我們後人來甄別。
再有就是,道藏中現在還有很多經書非常晦澀難懂,甚至還有根本沒人看得懂的經書。據說有一部《玉音法事》,裡面的音樂至今還沒人能還原出來,還有一些符籙等也沒人理解其中的含義,至於《參同契》《真誥》之類的經書,就算曆經過千百年的中華人傑的研究批註,今天哪個又敢說完全參悟透了?當然了這並不能說收錄得有問題,是傳承問題及後人的能力問題,但同樣是需要後人去解決的吧。
其實道藏的這種什麼都收錄的風格也並非全是壞事。
在道藏裡面還收錄有大量的丹經、醫藥、易、卜、書法、繪畫、音樂、地理、詩歌、建築等等內容,涉及文、史、哲、醫等諸多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儲存。比如《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