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誰來拯救道藏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這套公認最好的道藏刊印出來以後,是不是就可以擺個慶功宴,慶祝一下中國道教經籍的蒐集整理保護工作圓滿完成了呢?或者說這套公認最好的一版的道藏真的令圈內圈外的各界人士滿意了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中國道教典籍的整理工作還沒有,而且是遠遠沒有完成,離著鬆一口氣的時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原因很多,但細想又很簡單,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收錄的不全,二是內容蕪雜,或者說是質量參差不齊。

先說不全的問題,事實上明代的這兩套道藏收錄的經書還遠遠談不上全,不但還有大量沒有收錄的古道經,萬曆年以後的新出現的道書肯定就沒有被收錄進去吧?

造成這一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對道經的收集遠沒有完成,其中有老版道藏的毀損過於嚴重有關。明代的這兩部道藏都是在《玄都道藏》殘本的基礎上,收集了一部分元、明時期的道經後重新整理的,這就難免有大量的古道書沒有補充進去。實際上這一問題早在康熙年間就有一位叫彭定球的人注意到了。

彭定求此人不再詳細講了,康熙十五年中了狀元,正好也是清朝的第十五位狀元,才華可以說是極高的,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搜一下。彭定求此人曾經皈依過道教,因此對道教典籍、歷史還是比較熟悉的。在他出任專門為康熙皇帝講經論史的侍講一職,道教的典籍自然也在選擇的範圍之內。那時彭定求從道藏所收錄的道書裡精選細選適合的道經時,發現有些道經在道藏裡面找不到,於是便開始注意並且收集工作,不過他主要是對萬曆年以後的新道書進行了整理,並且專門弄出了一套《道藏輯要》。他的這套書共收集了110種道書,按照二十八宿來編目的,所以共分成二十八集,二百餘冊,這可以算是對明道藏的一次較全面的補充。

此後,清代又有幾次道藏的增補工作,比如嘉慶年間的蔣元庭進行過增補,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閻永和在成都二仙庵組織了道藏的重印工作。閻永和在重印道藏的時候,同時又對《道藏輯要》進行了增補,加入了一部分清代新出現的道書並且刻印,這就是《道藏輯要續編》。

《道藏輯要續編》新增加的道書選擇同樣有些問題,沒有精選、校訂,所以有些道經也有蕪雜的問題,但對於道藏的補充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通行的《道藏輯要》就是當時的二仙庵版本,刻板一直儲存在庵裡的印製房裡。1961年時這些珍貴的刻板被搬到了青羊宮,至今一直儲存完好。幾年前曾經有幸去青陽宮一遊,也抱著一窺這些刻板的奢望,可惜緣分未到,來去匆匆。

有學者系統地研究過,明清時期被《正統道藏》《續道蔵》收錄的,以及被了《道藏輯要》收錄的新道書,比較重要的有下面這些:

明代張宇初的《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道門十規》《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明代張君寶(就是張三丰)的《三豐真人玄譚全集》《三豐丹訣》《張三丰先生全集》;明代陸西星(後面要專門講)的《方壺外史》《道言五種》;明代伍守陽(後面要專門講)的《天仙正理》《伍真人丹道九篇》《金丹要訣》《仙佛合宗語錄》。明代還有高濂、彭好古、朱權、洪應明等一些道士的道書,不再一一列舉。

清代主要有劉一明(後面可能會專門講)的《黃帝陰符經注》《黃庭經解》《悟真篇直指》《百字碑注》等;王常月(後面重點要講)的《初真戒律》;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參同契闡幽》。其他還有諸如朱珪校、王守上、李光地、紀大奎、蔣國祚等人,也作了很多道書。

此外多說幾句,這時說的朱元育就是朱雲陽,他注的《參同契闡幽》是被現代國學大師南懷瑾極為推崇的,認為是眾多註解《參同契》的作品中最為準確的一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