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誰來拯救道藏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藏的話題前面已經講過好幾次了,王朝更迭中,道藏的命運可謂多舛,歷史上雖然有過多次編纂,但千年的累積被毀掉也只是彈指間的事情。遠的不說,剛講過的元朝佛道之爭,元憲宗、元世祖,就是蒙哥和忽必烈這兩位就把道經又是紅燒又是爆炒地滅了個七七八八,甚至連雕版都沒給我們留下。當全真道士們還慶幸某個鳥都不去拉屎的小道觀裡僥倖儲存著一兩套道經時,隨著元末戰亂又被掃蕩了一遍,此後能儲存下來的道經,可以說都是三清道尊特殊照顧了。及至明朝這片飽經蹂躪的土地終於穩定一些以後,永樂大帝想起來找幾本道經研究研究的時候,手下送上來了一本本或缺頁、或還帶著被燒烤過的痕跡的一堆被稱為道經的、破破爛爛的東西時,朱棣便決心重修道藏,也算是對真武大帝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吧。

那麼這個重任交給誰呢?翰林院?No,翰林都是天下讀書人中的精英,不是說非進士不能入翰林嘛,學問是夠了,但專業卻是不對口,這種事情還得找專業人士,所以龍虎山的機會終於來了。

明初時龍虎山很是低調了一段時間,那時的朱元璋和孫子朱允炆對龍虎山不但談不上恩寵,朱允炆甚至還取消了張天師的誥印。耐得住寂寞才有機會,朱棣不但恢復了43代天師張宇初的地位,沒收的誥印也發了回來,這還有什麼好說的,士為知己者死,俺老張這一百多斤就交給萬歲爺了。

當接到皇帝朱棣佈置的重修道藏這個任務以後,張宇初是心情估計道友們應該能體會得出吧。那是1406年,有人說是1403年,反正我們已經習慣了道教在時間方面的不準確的風格了,好在差一兩年也沒什麼關係,無非就是張宇初多領或少領幾年工資罷了。

必須得承認,在連電腦、影印機都沒有給配置的簡單的辦公條件下,重修道藏是一項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絕對艱鉅,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相信張宇初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的,估計連吃飯都以盒飯、泡麵或者外賣為主,打坐煉氣那肯定是顧不上了,否則以長壽(基本上)著稱的張天師世家,他也不應該五十多歲就早早地辭世了。

道藏的編修工作才剛開了一個頭兒,專案主持人就撒手飛昇了,所幸龍虎山從來不缺人才,於是朱棣又下詔命令剛接班的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初的弟弟張宇清繼續主持這項工作。

直到1427年張宇清辭世的時候道藏還沒有編完,此時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

雖說張家兄弟很努力了,但是也沒能在朱棣駕崩之前交出答卷,當了不到一年皇帝的兒子朱高熾也沒看到。直到重孫子英宗朱祁鎮時,道藏的編修工作依然在繼續。

正統九年甲子(1444年),經歷了四代帝王,歷時四十多年的努力,道藏終於完工了。同期,英宗安排通妙真人邵以正開始督校並刻板,十一月十一日,真是個好日子,昨天的雙11道友們一定大出血了吧?由於道藏開始印刷的時間是英宗正統年間,所以這版的道藏就被命名為《正統道藏》。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正統道藏》,也相信肯定有人會把“正統”理解為官方、權威、正宗的意思吧,實際上它也僅僅是個年代而已。

別看舉全國之力,耗時四十多年才完成了這項龐大的工程,《正統道藏》實際上也僅僅是完成了對以前道藏的恢復、道經的收集匯總工作,並沒有多少修訂、校正方面的工作。最終的《正統道藏》共整合了5305卷(這一數字也有不同的說法),同樣是按照以前的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式,函目也是用的《千字文》,也就是從“天地玄黃”開始,編到了“英”字結束。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找《千字文》看一看,恰好是到了“既集墳典,亦聚群英”結束,如果數一數,正好480個字,所以最後共編了480函。每函又分成若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