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誰來拯救道藏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卷,一卷就是一本冊子了。

此次刊印的數量不算少,都怕以後又因為什麼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悲劇再次上演。最後,由皇帝親自安排,隨著一道聖旨把這些道藏分賜給了各大知名道觀,據一些史料記載,包括樓觀臺、華山報恩寺、白雲山白雲觀等均獲贈過《正統道藏》,看來深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的精髓。道藏送過去的同時,皇帝讓道士們小心收藏,嚴格管理,“看誦讚揚,上為國家祝釐,下與生民祈福”。

道教界對皇室整理道藏並賜經的恩寵自然表達了十足的感激,被賜經的宮觀一般都會選一間上房,用上好木料打造書架書櫃,珍而重之地收藏,生怕蟻咬蟲蛀。在北京白雲觀中還儲存著一通石碑,篆書碑額為《賜經之碑》。碑身則是正楷,是正統十二年八月皇帝的聖旨,下半部分則是翰林院修撰許彬撰寫的印經、賜經的過程。許彬絕對是個大才,應該還當過一個月的內閣首輔,所以才會由他執筆吧。目前碑身已經被玻璃罩子保護了起來,有機會到北京的道友可以去看一看。

對了,關於《正統道藏》的最終刊印時間,還有學者認為不是正統九年,而是正統十年、正統十二年等,說法不一。經過考證,還有人提出來這樣一個結論:從永樂十七年道藏開始編纂以後,曾多次刊刻,所以才會發現有宣德九年、正統十年、正統十二年、萬曆二十六年、萬曆三十五年、萬曆四十四年等很多個版本流傳。可以確定的是,《正統道藏》在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十日和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吉日曾經兩次重印。

此次刊刻共雕了張經版,可以說張張都是寶貝,如果道友們看過道藏,別的不說,僅看看那些精美、繁複的插圖就足夠我們感慨好幾天的了。這些經版當時被存放在司禮監的經廠裡,明亡以後,清政府倒是沒有把它們當垃圾扔了,而是把存放到了北京西安門皇城道觀的大光明殿裡。令人扼腕的是,1900庚子年無一倖免,全都毀了。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神宗朱翊鈞,就是著名的萬曆皇帝的命令對《正統道藏》增補,把以前沒有收入的道書,還有一部是正統年以後新發表的那些著作補充進去,這就是《萬曆續道藏》,簡稱《續道藏》。此次增補了180卷,最後總共是5484卷,由原來的480函增加到512函。函號還是採用的千字文,從杜字開始到纓字止,因此後世又有了一部《續道藏》。細心的道友可能會發現,《正統道藏》是5305卷,增加180卷後,應該是5485卷,說實話差的那一卷去哪了我也不清楚。

熹宗天啟年間,還刊印過一部袖珍版《道藏》,稱天啟丙寅新刊袖珍本,不過一直沒聽說過有誰見到過,目前還只存在於傳說中。

總體來說,無論哪個道觀裡的道藏,在收藏、傳世的過程中,基本上都經歷過多次缺佚、補修,目前發現的明代版的道藏,基本上全都有殘缺。拿白雲觀的收藏品來說,到清朝道光年間就發現有了殘缺,可見其他地方的儲存也不見得有多好。

所幸的是白雲觀有一位羽士鄭永祥發現以後,便多方募捐,由王延弼主持對殘缺的道藏加以補抄,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最終完成,為我們後人留下了最為寶貴的一套典籍。這件事情的始末,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找《白雲觀重修<道藏>記》瞭解瞭解,這裡不再多說了。

1923年-1926年間,徐世昌(就是曾當大總統的那位)曾委託傅增湘主持,以上海涵芬樓從北京白雲觀借出來的《正統道藏》和《續道藏》為原本進行影印,後由商務印書館縮印線裝,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涵芬樓影印本《道藏》。這次印刷並沒有按原來的512冊分冊,而是分成了1120冊。共印了100套,後來又加了50套,結果三年後便銷售一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