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懷古武當,追思成祖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這三大境界逐層遞進設計的。其中的靜樂宮是人權的代表,當時的明代管理機構就設在兩側。玉虛宮則是道教的活動的主要地點,每逢大事小情一干主持就會集合到這裡開會處理。太和宮則是真武坐鎮的地方,是神仙統治仙人的地方,凡人們只需要灑掃上香就行了。這樣看來,三境分別代表了人權、宗教權及神權,由於有這一層的特殊含義,每境的核心,也就是這三大宮觀都是按照紫禁城的格局設計的,所以當時民間還流傳“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說法。
除了以上講的這些宏觀的設計以外,武當山的每座建築的微觀設計上也都有自己特點,每一處風景也都有不同的故事,而且往往會很自然地和真武的故事聯絡到一起。比如很多宮觀的整體佈局就設計成了一個長廊加一個矩形主體的形狀,就是真武的一龜一蛇的造型。比如得真觀,過了復真橋以後,從山門曲牆到神靈區一路蜿蜒,而且兩邊紅牆還很高,人走在裡面看不到外面,感覺就是走在蛇肚子裡面。等到了正門以後,則進到了一個標準的矩形建築區,這裡就是龜的形象。五龍宮同樣如此,不過那九曲十八彎的通道早就毀壞了。金頂的神道同樣盤旋曲折,有九連蹬之稱,上面的金頂則又是矩形的建築,同樣是龜蛇形象。
透過上面簡單的敘述可以看得出,無論是宏觀上的設計還是微觀上的細節,都可以看得出朱棣對於武當山工程專案的重視。在工程開始以後,朱棣還把駙馬派去當監工,看來還是得有自己家裡人盯著才放心。
如此宏大、細緻的武當山建設工程從1412年開始,先後動用了二十多萬人工,也有人說是三十多萬,總之就是人很多。工程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大大小小的宮觀建築物大約有33處,的確是個大工程。武當山建設消耗的時間也不短,直到1423年總體才算完成,前後持續了11年。當然了,這些具體的數字還是有些爭議的,比如有人說建設時間是九年,不是十宮八觀而是九宮九觀等等吧,就不糾結這些了。明代有一首詩如此描述武當山的道教建築:“五里一庵十里宮”,看看古人多灑脫,不必在意具體數字多好,當然這對於理科狗來說太難了。有時候挺想學學文科生的思維,類似於“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這樣的句子都能寫出來,不用辛苦地從下往上,從上往下,再從下往上……數武當山上究竟有多少建築。
上面只是簡單講了武當山的建築,只有房子沒人住自然是不行的,有了宮觀沒有道士更不行。可一下子多了這麼多的宮觀,武當山原來的道士本來就有限,人才儲備更是談不上,於是貼心的朱棣就給龍虎山的張宇清天師發了個微信,讓他先挑選一批人才支援武當山,至少先把各宮各觀的老大解決了。接著朱棣又安排道錄司從浙江、山西、湖南、河南等地挑選了一批高道送去武當山援建,基本上把各宮各觀的班子搭建了起來。總之,朱棣從全國各地前前後後給武當山輸送了四百多位高道,如此多的精英的加入,無疑為武當山的道教發展事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有了房,有了道士還不夠,衣食住行,賓士寶馬可以暫緩解決,吃飯穿衣一天也不能等。有人可能會問,修仙的人餐風飲露還不行?大不了去採點松籽吃,或者打點山珍野味燒烤了,大活人還能餓著了?大錯特錯,為什麼錯不多解釋,反正朱棣早就有準備,為了保證武當山的可持續發展,不但賜下了大量的良田,就連耕種的人都安排好了,反正讓這些道士們吃的好,住得好,每天只管敬仙修仙就行了。逢年過節,還會賞下大量的米麵油布,改善改善生活。這還不算,朱棣對武當道士可算是太周得過分了,甚至還派了部隊負責安保,派了勞役負責日常保潔、灑掃、修葺等工作,道友們想一想,山上的道士還有什麼活是需要他們親自動手的?就算是再挑剔的人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了吧。
正是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