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青詞宰相培養專家,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朕惟湖廣承天府為我皇考睿宗獻皇帝疇昔分封之處……朕念斯地,慶源所自,特啟建元佑宮以崇真妥聖……”。
前面提到嘉靖的關鍵字裡面有個青詞宰相,下面就再講一講青詞和青詞宰相。
雖然以前講過青詞,可能還有的道友不太明白它到底是個什麼東東,是不是和宋詞一樣啊?
唐代有位叫李肇的翰林曾經寫過一部《翰林志》,其中稱“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據此可以推斷出青詞至少在唐代就有了。另外可以看出,青詞最早是用在道教界的,是在齋醮時燒掉敬獻天神的奏告文書,當然這類文有很多種,如奏、啟、申、誥、牒、札、關等等統稱為文檢,而並非只是詩或詞這種格式。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道友感覺不太好理解,實際上青詞的格式並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它的內容,既然是寫給天上神仙看的,那麼就得和神仙有關係,無非就是向神仙表達敬意或都向神仙提出什麼要求罷了。隨便舉一個特別著名的例子,道友們應該都知道清代龔自珍那首《己亥雜詩》吧: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當時龔自珍和鎮江一位道士有約,相談之時應道士之約隨手而作。表面上看,這種青詞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詩詞在體例或內容上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所以文采好的人都會寫。
當然咱們不是研究青詞的專家,專業的東西這裡就不深入研究了。想當年宋代那位道君皇帝對青詞的重視,所以青詞發展的一直有很不錯,質量也是越來越高,每每有上乘之作出現,“組織之工,引用之巧,令人擊節起舞”。作為道教迷的嘉靖皇帝自然不甘落後,很自然地就成為了另一位引領、推動青詞更上一層樓的關鍵性人物。
嘉靖對於青詞的需求量是極大的,每逢齋醮的時候,嘉靖就會需要好的青詞用來向神仙表達敬意,神仙高興了,就會更加保佑他,甚至收他上天當個神仙也說不定。開始的時候,他會叫身邊的那些道士們寫青詞,不過道士中雖然也有文學水平不低的存在,寫出來的青詞偶爾也有佳作,但是多數情況下質量的確是不咋地,這令嘉靖很不滿意。於是嘉靖就安排禮部官員創作青詞,開始還行,禮部人多,還有靈感,青詞創作的數量和質量還能滿足嘉靖的需要,可是時間長了,大家又不是詩仙詩聖,天天都要創作,時間久了曹植也得跪。
有道友說了,可以讓翰林、文官們寫啊,朝裡那麼多才子都是進士出身的,寫首青詞還不是小意思?錯!這是道友們低估了哪些人了,這種事還要等大老闆說出來?那豈不是太被動了?實際上早有人主動獻身,哦不,是獻上青詞了。
嘉靖十年十一月,禮部右侍郎顧鼎臣主動給嘉靖交上了《步虛詞》七章,嘉靖一看相當高興,正為青詞的事小煩惱呢就有臣子主動替朕分憂,而且這青詞寫得質量還挺高。質量能不高嗎,就為了馬屁拍得舒服,不知道構思了多少天死了多少腦細胞。當然了,顧鼎臣並沒有因為幾首青詞就走向人生巔峰入閣成為宰相,但是他卻開啟了三十多年的爭相進獻青詞潮流,從此以後,青詞寫的好就能升官,嘉靖就是這麼任性,我是皇帝,所以我的地盤我做主。
在這股歪風下,上自首輔,下自翰林,每天都咬著筆頭、呲牙咧嘴地創作青詞,工作可以不幹,你辛辛苦苦地幹多少工作皇帝會知道?會關心?青詞必須得寫,萬一靈感爆發整出來一首好詞,皇帝一高興就能升官了,“詞臣率供奉青詞,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閣”這種投入小收益高的買賣,誰不上心誰是傻子。
別的不說,僅嘉靖期間內閣的十四位輔臣,其中就有九個是靠青詞寫得好才發跡的。首先是張璁、桂萼,接著是夏言和嚴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