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道教的拐點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前面每當講到一位帝王時,除了要講一講他們對道教的態度,一般還會提一下對佛教的態度。佛道千年的糾葛傳承下來,能夠真正融洽相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貫穿始終的還是爭鬥,而封建帝王的態度可以直接影響雙方的強弱對比甚至是左右某一方的生死,那麼道教的迷粉嘉靖對於佛教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嘉靖對宗教的指導思想總體來說就是四個字“崇道抑佛”。還在湖北老家的時候,小嘉靖除了對道教有親切感,還沒有實力對佛教表示什麼,不過從登基開始就漸漸表現出了對佛教的打壓傾向,發展到後來則更是“於佛則絀,於道則崇”,崇道抑佛可以說是不忘初心,貫徹始終沒有改變。其實要說變化還是有的,那就是對道教從崇到迷,從迷到不能自拔。
本來,老祖宗們制定的宗教政策還是挺不錯的,以朱元璋和朱棣為表率,給後代子孫們做出了好榜樣,總體上就是嚴格管理、限制發展,後代們執行得也算不錯,結果嘉靖一上來就創造了一日度道士二萬四千人的記錄,祖宗那一套根本就沒考慮過,至於後代們會不會也任性更不會操心。
對道教是優待了,那麼對佛教是不是隻是稍稍壓制一下就算了呢?非也,嘉靖說了,既然祖宗說要限制佛教,那麼就應該遵祖制好好地限制限制,所以嘉靖對佛教奉行了越來越堅決的打擊政策。
嘉靖很缺錢,而且是從上臺那一天開始就一直缺錢。國家打仗要錢、各地受災要花錢,自己修仙更要花錢,一直處於財政危機狀態的大明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發不起了,逼得嘉靖天天想從哪裡弄點錢先應應急。
嘉靖元年(1522年)三月,這位皇帝請搬家公司派來幾個人,把玄明宮裡的佛像給搬了出來,正好有個天天在小區裡騎個三輪車收廢品的老大爺路過,於是湊上來二人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把這些總重達一千多兩的佛像賣了,嘉靖拿到錢後就去還了債。
賣佛像的這點錢簡直就是蚊子腿,根本就打不起一個小水花,於是嘉靖又盯上了各地寺院佔有的土地。無論是搞房地產開發,還是搞農業種植,土地都是硬通貨,是可以做大文章撈大錢的,而寺院佔有的土地數量偏偏又達到驚人的、令人不得不起貪心的程度,這在前面也講到過多次了。比如宣府有隆福、清泉和時恩三寺,共有良田1300多頃,嘉靖二年四月,嘉靖直接命令:“三寺田土各給寺僧三分之一,其餘召佃起科”。為什麼是這三座寺廟呢?這還不好理解?因為離的近嘛。嘉靖二十二年,“凡釋氏必盡廢之為快,如大慈恩寺,先朝最盛梵剎,憲、孝、武歷朝法王國師居停者萬人”,類似大慈恩寺這樣的大型佛寺照樣“毀之,寸椽片瓦不留”。
為了撈更多的錢,嘉靖進一步開始打擊寺院經濟,不但強行向和尚們收稅,也要他們服徭役,對於藏地來的和尚更加嚴厲,他曾經把京城裡的藏僧一次性打包全部發配到兩廣那些未開化的地方充軍,而且是“遇赦不宥”。
從嘉靖五年(1526年)五月開始到掛掉之前,嘉靖曾經三次釋出禁止和尚設壇傳戒說法的命令。佛教設壇傳法是為了宣揚戒法,這種活動不但屬於和尚自己修行的一部分,還有弘揚佛法,宣傳佛教的作用,很多人出家當和尚就是因為參加了這些活動才決定的,而且這些活動在嘉靖之前政府是一直鼓勵的。那麼嘉靖為什麼卻一再禁止呢?這裡面並不僅僅有限制或打壓佛教的原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和白蓮教有關。白蓮教也經常要做宣傳推廣,每次活動“晝夜傳法誦經,男女雜沓”,用來宣揚教義、吸收信徒,各地官員對此是相當警惕的。而和尚設壇傳戒說法時的情景又和白蓮教的活動差不多,“四方緇衣集至萬人,瞻拜伏聽,晝聚夜散”,地方官們一看大牙都疼,這到底是和尚們在搞促銷呢還是白蓮教在搞破壞啊,於是按照傳統寧殺錯不放過,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