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章 學海千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進階方法,那麼自然還有不正常的情況,造成這種不正常存在的不穩定分子叫做“觀”。
杜光庭在設計他的三乘功法時,想著得留個後門,就算自己用不到,親戚朋友什麼的求上門來的時候也不能沒點表示不是,他說可以透過修觀的方法從小乘直接跳到大乘。實際上,三乘功法可視為修道過程中的三個境界,而“觀”則是不同境界下的具體功法。比如有些修真小說裡的功法是劃分為天地玄黃四級的,有的是分金丹、元嬰的,每一級的功法自然不止一種了,什麼五氣朝元、六道輪迴、冰心訣、破魔手、噬魂咒之類的,這些功法就相當於“觀”。杜光庭在三乘功法中設計了不同的觀,比如小乘功法中的假法觀、實法觀和遍空觀,中乘功法中的無常觀、常觀、非無常觀和非常觀,大乘功法中的妙有觀、妙無觀、重玄觀和非重玄觀等,修道的時候,在任何一個階段中都可以透過修不同的觀法直接“契於無為之門”的,就是可以直接從入門到大乘成仙。不同的修觀之法就不再展開講了,感覺杜光庭在這方面的想象力還是比較有限的。
回過頭來看杜光庭的修道階次或者說是層次的劃分,實際上還是脫胎於傳統道教內丹修煉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老一套,當然他對五代以後的內丹學多少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相對於煉養方面的成就,杜光庭在齋醮科儀方面的貢獻要更大了一些。《道藏》中關於他的齋醮科儀方面的著述多達二百多卷,“成為唐代以後齋醮活動的範本”,所以他這方面的成就真不錯。元代學者馬端臨說:“……至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黃冠師之徒,則專言經典科教。”南宋道士金允中說:“齋法起於中古晉宋之間,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至廣成先生薦加編集,於是黃籙之科儀典格,燦然詳密矣,後世遵行,莫敢越也。”南宋王契真道士說:“中古以還,……,廣成先生杜君光庭於是總稽三十六部之經詮,……齋法大成……上至邦國,下及庶人,皆得修奉……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這個評價就有點太高了,認為杜光庭已經把齋儀規範到了極致。
除了陸修靜和杜光庭以外,還有一位唐代的張萬福,這三位都是在對齋醮科儀領域有過突出貢獻,所以後世一般將這三位尊稱為“科教三師”。
前面講到過一些高道,在和上流社會打交道時,特別是和皇帝有來往的,比如寇謙之、陸修靜等等,他們一般都會在齋酚科儀方面有所涉及,因為統治階級需要他們利用宗教進行祈福、祭祀等,不懂這些顯然不行。唐代的道舉中,道士參加的道舉考試時要考與齋醮相關的表白、聲贊、焚修等很多內容,這些都是考較他們唱唸行法的水平,以後這些道士是要到各地負責科儀的,規範是必須的。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齋儀有七種,比如前面提到過的金錄齋、黃錄齋,塗炭齋等,不同情況用不同的齋,這些主要都是傳自陸修靜,或者說是靈寶派,直到晚唐,杜光庭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差不多是用了一生的心血加以編刪,整理了《太上黃籙齋儀》等齋醮科儀方面的典籍,後人整理後整合了一部《道門科範大全》,從而進一步規範了道教的齋儀,成為了後世道門的齋醮科儀的ISo。
史料記載,僖宗帶著杜光庭跑去成都後,杜光庭便在“山中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也說明他的齋儀是以陸修靜的傳承,而他在這方面的貢獻是顯著的,所以地位也和陸修靜相當,後人稱他“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杜光庭在整理齋儀方面的貢獻,除了下了很大功夫收集整理幾乎因戰亂要斷掉的道教傳承以外,還進行了修訂,刪掉了一些不適應的內容,增加了很多新東西。比如為了適應需求,他增加了三獻、稱法位、納職、送聖等環節,同時還增加了一些新的音樂,比如唱道贊、啟堂頌、出堂頌、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