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九章 又一位山中宰相,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合適,總之杜光庭知道自己沒考上公務員乾脆就去了天台山,拜在了應夷節的門下學道。

應夷節小時候也是個神童,十三歲就當了職業道士,不但學過正一法術,還修了上清道法,在天台山修真五十多年,總體上應該把他歸到上清一脈,所以杜光庭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上清道士。

師傅是兼修上清和正一道法的,杜光庭自然也不例外,兩教道法兼修,很快就有名氣。國家將亂,道教也不能獨善,所以面對當時“幾將廢墜”的道法科儀,杜光庭立要志光大道門傳承。於是他便跟隨師傅潛心修習,廣涉各派經書,“遂考真偽,條列始末”,更是把上清和正一經法融會貫通,這些都成為日後他編寫《三洞藏》的基礎。

由於師傅是名道,自己又好學,還經常下山進行江湖歷練,弘揚道法,所以杜光庭名氣是越來越大,終於,“僖宗臨御,光庭始充麟德文章應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事情發生在唐僖宗即位的874年,僖宗前面提到過他,不多講了,臨御就是剛當皇帝開始治國理政了。國家亂了,新任的皇帝急需人才,於是就啟用了鄭畋。關於鄭畋就不多講,與本書關係不大。鄭畋極善寫奏書,所以很欣賞善寫文章的杜光庭,這才向皇帝舉薦杜光庭,說他“工詞章翰墨之學”,一定會成為您的得力助手的。

僖宗先看了看杜光庭寫的文章,嗯,感覺還不錯,就派人把他詔來面試,嗯,的確是位有真本事的高道,於是龍顏大悅,當即就封他當了“道門領袖”,讓他跟隨在身邊,可見對他還是很重視的。

轉眼一年多,杜光庭在這段時間,利用身份便利廣泛閱讀官方收藏的經書,重點對涉及齋醮科儀方面的部分加以整理,讀書筆記不知道寫了幾摞紙。也是在這時期,他開始了《歷代崇道記》的創作,希望透過對以前帝王崇通道教的例項,告訴皇帝道教是可以為皇朝提供幫助的,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會,您得學學皇帝前輩們“扶宗立教”,把道教發揚光大,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據記載,876年和877年,杜光庭還曾兩次來到蜀地訪道,879年又去了趟湖北,出行的主要原因是道教一路在下坡路上有狂奔的趨勢,道經更是毀損嚴重,這些都讓杜光庭著急上火,所以他才數次遠行收集各地的道經,然後加以刊正,可謂用心良苦。對了,他還特別喜歡和各地的老人們閒聊,特別是老道士,總能從他們嘴裡聽到很多珍貴的資訊,還能收集大量的奇聞軼事。

不久,黃巢起義,眼看兵荒馬亂的,880年僖宗逃出長安直奔成都而去,杜光庭也跟隨一路來到成都。

在成都期間,僖宗除了派兵去打黃巢,想著收復失地以外,同時還大修道場,希望能得到太上老君他老人家的庇護,保佑李家的天下能多挺幾年,估計這位管太監叫爸爸的逃跑皇帝對大唐的未來也沒什麼信心了。

身為隨行的著名的道士,杜光庭感覺是自己表現的時候了,於是經常舉辦一些大型的齋醮活動,為大唐祈福,弘揚了道教,又迎合了皇帝的心理。

道經的收集和寫作杜光庭也沒有丟下不管,884年底,《歷代崇道記》終於完稿,杜光庭把它獻給了當時還僅是刺史的王建。感覺挺不好理解的,杜光庭為什麼不把它獻給僖宗皇帝呢?是人微言輕還沒有到向皇帝直接彙報的層次呢,還是算準了王建未來的遠大前程而提前混個臉兒熟,反正是沒給皇帝。正好皇帝要起駕回長安,於是杜光庭舉行了一場臨行前的齋醮儀式,保佑皇帝和自己能夠一路平安。

還算不錯,有杜光庭一路陪著,太上老君也保佑吧,僖宗885年三月平安回到長安。皇帝安穩了,杜光庭也就又有時間四處蒐集道經的工作。於是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考辨真偽,條列始末,當然寫點文章,為日後整理道藏做準備也是必要工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