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九章 又一位山中宰相,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了儲存這些寶貴的道經和自己的著述,杜光庭給僖宗上一份表,請求僖宗投資建一座玄元觀,用來儲存這些文獻。難為皇帝了,國家風雨飄搖呢,本來是不會理這些小事,不過真的希望道教能拯救自己,想著建個道觀也花不了多少銀子,不但批准了工程專案,還希望能借助崇道找到更多的人才幫我治理天下、教化萬民,於是就請一位姓潘的高道幫忙舉薦些人才。

注意這位潘道長可不是潘師正,潘師正都羽化兩百多年了。有意思的是,潘道長向僖宗推薦了杜光庭,於是杜光庭就有機會接受了僖宗的第二次面試,面試效果應該還不錯,僖宗龍顏大悅,“遂令披戴,仍賜紫衣”,並且封了個“廣成先生”的稱號,派他去蜀地掌管道教。

不過還沒來得及出發,王重榮和李克用就帶兵來打長安,僖宗只好又跑路,杜光庭同樣也跟著跑路。不幸的是,就是在這次出逃過程中,杜光庭辛苦多年收集來的三千多卷經書丟了一大半,這對他的打擊可以說非常巨大。

國家亂成這樣,眼看這個皇帝也是扶不上牆了,多年的心血才會損失慘重,於是杜光庭就寫了封辭職信,“乞遊成都”,我要去成都為大唐祈禱。

國家的混亂都沒空管呢,一個道士的離去怎麼可能會讓皇帝操心,所以杜光庭很快就離職來到了青城山,在白雲溪畔蓋了個草房隱居。終於可以安心工作了,於是又重新收羅道經,潛心研究,著書立說,還四處拜訪官宦士紳,化點緣重修荒廢的道觀,經過多年努力,杜光庭總算又有了一個安身之所了。

891年,那位王建大發神威打進了成都建立了前蜀,903年成為蜀王,907年稱帝,這在五代時期也是位成功人士了。王建和杜光庭早就認識,自己也崇道,所以對這位道門領袖非常尊重,經常向他求教軍國大事,還封他了上柱國蔡國公、金紫光祿大夫等,雖然沒有搬進成都,但在山中同樣是積極參政議政,儼然和陶弘景一樣,成為另一位山中宰相了。

杜光庭在四川時,除了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了道經的收集整理上。他在玉局觀中,繼續廣集道經,整合了一部《三洞藏》,整理了各大門派的理論,同時大力推進教化,結合當地的民間信仰舉辦各種齋醮活動,推動道教在民間的傳播,擴大影響力。在長期的活動中,他結合各派的科儀,加以綜合和完善,無論是理論體系還是科儀規範,各方面都完善起來,形成了經典的道教科儀。

年紀大了,杜光庭氣質更加成熟,帶上了仙風道骨的屬性,王建對他更加尊重,請他給太子當家教,919年王建死後,王衍上位,杜光庭自然就成了帝師。熟悉歷史的道友應該知道,這位王衍比劉禪還扶不上牆,當了皇帝以後,就從超級紈絝轉型荒淫無度的昏君生活,不過他對杜光庭還是很尊敬的,大力推行道教,又修起了上清宮,還奉杜光庭為“傳真天師”。杜光庭對王衍的昏君生活很是看不順眼,忍無可忍下就辭官回到了白雲溪隱居去了,別的缺點不說,僅一條教育儲君完敗就夠杜光庭鬱悶了後半生了。

直到後唐滅了前蜀以後,杜光庭一直在隱居,直到933年羽化,壽84歲,葬於青城山清都觀。晚唐道士張令問專門賦詩曰:

試問朝中為宰相,

何如林下作神仙。

一壺美酒一爐藥,

飽聽松風清晝眠。

杜光庭著述很多,雖然大多都失傳,存世依舊不少,除了道教方面的以外,還有一些小說、詩歌、雜文,主要收錄在《道藏》、《全唐文》、《全唐詩》等文獻中。

《道藏》中收有杜光庭的著述二百多卷,主要有:

《道德真經廣聖義》50卷,依玄宗注的“聖義”發揮出來的,算是他的代表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