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八章 坐忘之七步得道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oK,下面就看一看司馬承禎是如何繼承潘師正的“修道即可成仙”的理論,經過三四十年的悟道,如何對過去摸索出來的修煉體系加以總結完善,最終領悟出來的坐忘思想是什麼樣的。

《坐忘論》分為序和七篇正文,這七篇正文可以認為是司馬承禎修道體系的七個階段,需要從低到高一步步升級,這七步分別是: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從每一階段的名字上也能看出來,最後“得道”,這顯然是為廣大道門同仁提供了一條可以成仙的修煉大道,只要是按照他這部功法一步一步的修煉就可以,可謂是目標明確,極具指導意義。

那麼這七步功法大概都是怎麼回事呢?簡單說幾句:

一、信敬,這是修道成仙的第一階段,也是第一個要求,堅定信念。

堅信修道就可以成仙,你得從心底裡,發自真心的相信這套理論,如果懷疑了,那就完了,說白了就是信則靈。

實際上信敬包括“信”和“敬”兩個方面概念,相信,是前提,也是根本,“惑者聞而不信,懷寶求寶,是向外求其寶”,“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自長,蒂固則德可茂,”你要是先懷疑了,認為道家的這些東西全是騙人的,這就令人無奈了。司馬承禎說,你對道的信心不足都不可能修成正果,更何況是不相信呢,要想成功,首先要堅定信念,毫不動搖,這是前提。當然了,真的信了,敬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斷緣,道友們看電影、電視,那些要尋仙問道或者要出家的人,或要斬斷世間的羈絆,或要剃去三千煩惱線,這樣才可以心無旁騖得去修行,斷緣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堅定了向道之心,就要斷絕俗事塵緣,就要斷了俗事因果,這些都是影響修道的最大的干擾,你這裡正打坐呢,今天家裡貓丟了,明天老母病了,哪能安下心來,所以“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唯道是從”。

這樣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司馬承禎的師傅潘師正非要找個沒人的山溝裡隱修,還告誡弟子們要遠離人群,不被外物干擾。那種在大街上看書練專注力的做法,不可取,安靜的地方或沒人打擾的地方很難找嗎?修行本來就難,為什麼還要主動選擇更高難度的版本?總之,諸如那些“顯德露能,求人保己”、“或假隱逸,情希升進”、“酒食邀致,以望後恩”……,如此種種吧,司馬道長羅列了不少,說你要是天天想著升官發財,勾心鬥角那就別想著修煉成仙了,還是老老實實的當個俗世凡人得了。

三、收心,堅定了向道之心,斬斷了紅塵俗緣,就要開始修煉了,那麼就從收心開始。

收心之法是司馬承禎講得最多的一部分,身心問題是一個異常複雜的話題。人是有真性的,《天隱子》中認為人的先天的“虛氣”本來是和這個世界沒有接觸的,所以不會受到汙染,稱為“真性隔於可欲”,但後天有了外物影響以後,“遂與道隔”。凡人們是不知道這些的,所以放任自由,結果本性迷失,形損神傷,表現嘛就是有了生老病死,有了七情六慾。收心要做的,就是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司馬承禎認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昏濁,這和傳統道家認為的“心喜虛靜,不喜妄動”是一致,所以“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收心則“空色雙泯”,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虛皆遺。只有心不動,不執著於外物才可能與道合一,這也是達到真定的基礎。

說白了,心動就是你不好好想修煉的事情,胡思亂想,一會想著中午得弄個火鍋改善改善伙食,一會又想著明天房價要漲買不起房了,要不就是想著怎麼追名逐利,“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心不收,道何來?

安於道之中又叫歸根,守根不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