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八章 坐忘之七步得道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千年傳承下來,儒、釋、道都有了各自的代表心法,現在學者們普遍認為是儒家的居敬、佛教的止觀和道教的坐忘。
居敬窮理源自宋朝的程朱理學,止觀則是起源於隋朝的天台智顗,坐忘則是司馬承禎的觀點。關於居敬和止觀就不過多講了,我們重點研究的是坐忘思想。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對“司馬承禎”的解釋,說他是以老子、莊子的道德學說為基礎,吸收儒家正心、誠意及佛家止觀、禪定學說,系統地闡發了道家修持心性的理論,自稱為“安心坐忘之法”。
那麼到底什麼是坐忘呢?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坐在那裡忘掉什麼東西?實際上這恰恰說到了問題的本質,司馬承禎的坐忘思想說白了還真的要老老實實地坐在那裡,什麼都不要想,所謂大智若愚、大巧不工嘛。
實際上,坐忘的思想早已有之了,《莊子?大宗師》裡就有一種思想超脫肉體的自由,“同於大通”,老莊思想中的抱一、守一,把五感封閉,意識集中於“一”上,斷絕外在聯絡,這都是坐忘的思想。
司馬承禎也正是以老莊的坐忘思想為基礎,吸收了儒家的“正心誠意”和天台佛宗的禪觀、定慧、漸悟、止觀、禪定等思想,對了,還融合了佛家的明心見性思想,提出了“安心坐忘”的內丹學修煉方法,“彼我兩忘,了無所照,謂之坐忘。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存想才可坐忘,不懂坐忘那麼就達不到坐忘的境界。坐忘的中心就是“守靜去欲”,這極大地豐富了道家煉神入靜的內涵,正是由於對這一思想的完善,使司馬承禎成為了道教史上上承老莊,下啟鍾呂的內丹功法的奠基人。
司馬承禎當年遊歷過眾多的名山大川,最後選擇在天台山隱修,個人感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天台山是佛教的昌盛。
天台宗最大的特點就是止觀雙修、禪義並重,又叫定慧雙修,無論大乘也好,小乘也罷,這都是天竺的大小宗派都講究的修行方法。由於中國般若學的發展,佛教的義與禪被分離開來,隨著隋朝一統南北,天台佛宗就有了“破斥南北,禪義均弘”的客觀條件,止觀思想代表的是創始人智顗(538-597)的止觀學說,不過這又是個比較大的課題,大到什麼程度呢?佛教有這樣一種說法:“止觀是佛法的總稱,即是其全部”,而智顗的止觀又是最好的安心之法,是達到涅盤的正當途徑,當然止觀絕不只是一種修行之法,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思想的博大。
佛教的課題不再多研究了,免得貽笑大方,不過智顗透過融合儒、佛,根據二者的眾多共性加以提煉,提出了性具有善惡的一種觀點,司馬承禎透過對天台佛宗的這些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吸收了止觀並重和定慧雙修的思想,可以說他的坐忘主靜受止觀思想影響是極大的。
至於道家的收心之法中,基於上都類似於莊子中的坐忘,大體上都是想不耗費自己的精神,甚至連五感、思維、意識等全都封閉起來,收於或稱集中於“一”上,就是所謂的“守一”或稱為“抱一”,換句說法就是想法辦法讓自己和外界徹底隔絕開來。瞭解藏傳佛教的道友都知道,活佛都要經歷一次閉關,那也是一種最大限度的與外界隔絕的修行經歷,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所以說,坐忘實際上是一種道家的內丹修煉方法,司馬承禎把它階段化、簡單化了,使道家修煉的從那以後變得可操作性更強了。
《坐忘論》是司馬承禎講述自己的修煉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上清一脈重要的養生理論和煉養典籍。司馬承禎在《坐忘論》的序裡說過這樣一句話,“已過知命”,所以推測這部著作應該是他五十歲以後所著,那時的他無論是在思想上、理論上還是在修煉上都趨於成熟,其理論體系也較他早期的五漸門(稍後會講到)更臻完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