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八章 吳筠的修道思想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憂國憂民的《思還淳賦》;託物言志的《竹賦》《廬山雲液泉賦》《玄猿賦》;自傳型的《洗心賦》。
總體看,吳筠的詩賦創作,反映了:
1、神仙是必須存在的,成仙是必須可行的,“天人何濟濟,高會碧堂中”、“仙經不吾欺,輕舉信有徵”……。怎麼成仙?積學則矣。如何學,怎麼學,才能成神仙?有仙骨,然後堅持七遠七近原則,比如“樂貧甘賤”、“爵之不從,祿之不受”等才可以。
2、寶神養形,永超形神,養形守神,形神合一,這承襲自陶弘景的思想,“神與形合而為仙”。“亶化凝正氣,煉形為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協自然”、“二氣播萬有,化機無停輪”等。
3、虛靜去噪,靜心去動,忘心自然,虛為心中無物,靜乃心中無念,“怡神在靈府,皎皎含清澄”、“心同宇宙廣,體合雲霞輕”、“餘滓水可滌,秉心方杳然。孰能無相與,滅跡俱忘筌”。
可以說,吳筠的詩賦的水平完全可以代表唐代的道教界的最高水平,大體上就是表達了對隱修求仙的嚮往,對自己的高尚的理想的表白,對恬淡的生活的稱頌,對修道歷程艱辛的感慨,以及對現實世界的一些批判,所以才稱他兼李杜之長了。當然了,從詩中也可以看得出吳筠對現實的反思,那種避世的態度,那種希望在仙道幻境中尋求慰藉和享受的無奈。
最後,還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唐代詩人,他的道教愛情詩在這裡簡單提幾句,道友們猜一猜是誰?不是李白、也不是白居易、溫庭筠,他是李商隱。
李商隱估計不用我多說,如雷貫耳的大詩人,清代的《唐詩三百首》中杜甫的詩入選了38首,李商隱是32首,王維是29首,而李白僅27首。“春蠶到死絲方盡”,“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些詩句傳唱千年,特別是他的愛情詩,在極力追求美的情況下,寫得纏綿悱惻,可以說是晚唐甚至整個唐代的代表詩人了。
李商隱年少時也追求過仙道,在道觀裡讀過道藏,尤其熟悉《黃庭經》,這些可以從他的《戊辰會靜中出貽同志》等詩中看得出來,裡面用了不少《黃庭經》中的詞語。晚唐崇道風氣更濃,道觀裡可是有很多漂亮的女冠和房中術的,所以李商隱在道觀裡同樣也有寫情愛詩的環境,諸如“仙眉瓊作葉,佛髻鈿為螺”、“想像鋪芳縟,依稀解醉羅。散時簾隔露,臥後幕生波。”
李商隱寫了很多關於女冠的詩,比如《碧城三首》《聞歌》《河內》《河陽》《中元作》、《月夜寄宋華陽姊妹》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燕臺四首》,“雄龍雌鳳杳何許?絮亂絲繁天亦迷”等詩句頗具道性,雖然比《聖女詞》表達得隱晦很多,但同樣可以看出他和女冠之間的那些情情愛愛,更有了道家的仙氣飄渺在其中啊。
道友們應該都知道,李商隱在愛情上比較杯具,所以他對道教的靜、虛、無這些思想非常認同,有很大的共鳴。他的執著、留戀、頹廢都在詩中得到體現,他本人也陷進了給自己編織的神仙世界中,希望從中尋求一絲安慰。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是他的無奈;“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是他的了無生趣;“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是他的失望;“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是失望後更失望;“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已經徹底沉淪了。道教思想影響了李商隱,李商隱也在道教思想中得到了排解,讓我們為這位偉大的愛情詩人點個贊吧。對了,還有位難兄難弟溫庭筠,一併給個贊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