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八章 吳筠的修道思想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筠還有篇文章《心目論》也需要講幾句,它可以說是吳筠眾多著述中最有特色的一篇奇文,裡面有他對生命的認識及體悟。

吳筠用了一種很有意思的形式闡發自己的心目觀點,是透過“心”和“目”的對話形式展開的。心為統帥,是主宰,代表神,目則是認知系統,也可以說是神的接收外界資訊的通道門戶,所以,傳統道教學者多認為心、目是一體相關的,“目動則心動,心動則神動”,當眼睛接收到了外界的資訊,自然就會影響到心神,從而使修煉受到外界的影響。相關的理論,從早期的《太平經》,到《黃庭經》都有論述,特別是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道教對心、目一直是極為重視的。

在吳筠看來,目動是不一定能引起心動的,當然是不一定,也就是說目動是能引起心動的,心到底動不動關鍵在心而非目動,只要你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心經受得住考驗了,目動也好,目亂也罷,心都能“安”,心安則身安。這一觀點,唐初的學者有很多人是和他相似的,比如成玄英就說過“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王玄覽也表示“非心非目,不見不知”,道友們再回想一下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道理也是一樣。

所以,修道的關鍵還是心,心靜了神自安,“靜則神生而形和,躁則神勞而形弊,深根寧極,可以修其性情哉”,總之,管得住目,還有耳、鼻,還有種種勞形是有必要的,但管住心才是根本,才是修道的關鍵。

以上,透過吳筠這些重要的著述,大體上對他的道學思想有了粗淺的瞭解,他在神仙思想、丹道理論、存思重玄等方面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和對修道體系的整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還是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說吧。

最後,再聊聊吳筠的詩賦,前面也講過了,他堪稱是道教界的詩仙,作品數量和質量都有保障的。

《全唐詩》中收錄了吳筠的118首詩,《補遺》中有六首,《補逸》中有二首,《續補遺》中一首,《續拾》又增加了四句殘詩,這樣算下來,吳筠傳世的詩一共是129首,有些學者統計是128首。這些詩可以分為四大類:遊仙詩、步虛詞、高士詠和覽古詩。

詩是作者的心聲的最直接的表達,言為心聲嘛,所以透過詩同樣可以研究吳筠的心路歷程和各階段的思想。

吳筠的遊仙詩共有二十四首,既透過對仙人仙境的描寫表達了他對神仙的無限嚮往,又有超然俗世的渴望,一改以前遊仙詩的抒發苦悶的風格,反而更有一種理性的情感在內,同時還反襯出世俗生活的汙濁和虛偽。比如“隱符千魔駭,鳴玉萬帝悅。遂使區宇內,妖氣永淪滅。”再比如“怡神在靈府,皎皎含清澄。仙經不吾欺,輕舉信有徵。”“將過太帝宮,暫詣扶桑處。真童己相迓,為我清宿霧。清霞正可挹,丹椹時一遇。流我宴玉堂,歸軒不令遽。”“悟彼眾仙妙,超然含至精。凝神契衝玄,化服凌太清。”

步虛詞共十首,基本上和遊仙詩的風格如出一轍,多運用比興的方法,同樣是寫他的修煉、他的道,“以茲保童嬰,永用超形神”,“逸轡登紫清,乘光邁奔電。闐風隔三天,俯視猶可見……”。

覽古詩十四首,是透過對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的描寫,對前人的講解,抒發自己的感觸,比如他詠張華說明不要因功名而不能求道,甚至殺身,范蠡能功成身退逍遙天地間。

高士詠五十首,透過表達對五十位高士的崇敬和仰慕之情,“舉其絕倫,明其標的,為五十首,以吟諷其德音焉”,當然,他所詠的高士,都是符合道教的義理的,樹立的一種榜樣,比如莊子、列子、庚桑子、文子、伯夷、叔齊等人。

吳筠還有八篇賦流傳了下來,收錄在《宗玄先生文集》中,按題材可以分為四大類:嚮往隱逸的《巖棲賦》《逸人賦》《登真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