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七章 吳筠的修道思想 中,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需要學習道法,修行成仙的。吳筠的這套理論和郭象的“獨化說”是如出一轍的。進一步,吳筠就提出了“性”和“情”的關係,“性動為情,情反於道,故為化機所運,不能自持也”,二者顯然是對立的,性動了就生情,情生了就不能得道,實際上這個情最終是影響性的,是由世俗外物所影響而產生的,是不是和前面的坐忘、重玄思想一致?所以,吳筠就認為,想修道,想成仙,第一步就是要在“性”上下功夫,或者說是在“心”上下功夫,“性會則形全,形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神全則道全,道全則神王,神王則氣靈,氣靈則形超,形超則性徹,性徹則返覆流通,與道為一,可使有無為,可使虛為實”。吳筠這幾句話實際上很全面,提煉一下,就是性、形、氣、神、道這幾個階段的修煉步驟,最終達到性、情全部忘掉而成仙。吳筠提出的這三類人性,對後世韓愈、李翱的性三品學說有一定的影響。其中,他對於心性修養尤為重視,同時還把儒家的忠孝倫理綱常引入到修煉,認為道和德是社會的根本,是內在的,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則是外在行為,是道和德的具體表現,二者也是一種本末關係,“道為心,德為體,仁義為車服,禮智為冠冕”,所以,吳筠的道,是人的內在的精神世界的天堂,也符合儒家的倫理標準,所以才符合帝王的心意,您以為李隆基那麼看重道教,那麼尊重那些高道就是為了長生不老,為了仙丹啊,哪有那麼簡單。所以,吳筠在道教思想轉型期中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他把神仙思想從度己向度世度人轉變,道教只有適應社會才能得到發展,大家全都鑽到深山老林裡去,只為自己成仙不問世事,誰還會想起你,社會上怎麼還會有道教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