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七章 吳筠的修道思想 中,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的,傳說中的鐵柺李不就吃了大虧。二人面對面坐好以後,同時閉目元神出竅,只見兩道白芒倏然而出,直奔揚州而去。紫陽真人的元神看著和尚的元神玩了命的在前面猛跑,姿勢也不好看,心想這速度太慢了,出來一次也不容易,又不好太過落了和尚的麵皮,於是故意先去長三角、珠三角繞了一圈,本來還想去美國轉轉,也不能太過分了,於是才慢悠悠地來到揚州。和尚先到了,當然非常得意地等著紫陽真人到來。紫陽真人來了以後先繞著瓊花轉了三圈說:“大師啊,您看我們來了一趟也不容易,這麼好看的花,不如一人折一枝帶回去,怎麼樣?”和尚也沒多想就同意了,於是二人各自折了枝花以後,意念一動迴歸本體。睜開眼睛以後,二人相視一笑,紫陽真人問:“大師啊,您真厲害,佩服,這是我折的花,您的呢?”和尚低頭一看手裡空空,袖子裡也沒有,僧衣脫了也沒找到哪怕一點花粉,羞了個大紅臉。外行看熱鬧,行家看門道,這個小故事實際上是講道教的性命兼修的,這個理論已經講過很多了,氣聚成形,形散成氣,這就是修的陽神,神與形,氣與形的變化只在一念之間,這是道家的修煉正道,同時諷刺佛教修行的急功近利,不修氣,只修陰神,所以只是無形無影的虛幻罷了。吳筠早期受儒家的思想教育,所以為了皇權他也認可儒家的治國思想,但對佛教則沒有好感,在翰林院時那些和尚動不動就找碴,也更增加了他對佛教的敵視,所以寫了不少排佛的文章,比如《思還淳賦》等。吳筠認為佛教破壞了中國的傳統風俗,把華夏禮義全都搞壞了,“代千畝之竹,不足記荒唐寓言;傾九府之財,焉能充悃款誠願!”佛教的引入和流傳破壞了禮儀,消耗財物,大量人出家去當和尚,天天不勞而獲,蠶食鯨吞,縱觀歷史,只要是放任佛教興盛不遏制的國家沒有不滅亡的,反之只要是廢除佛教的沒有不昌盛的。在《形神可固論?養形》中,吳筠說佛教玩的全是虛的,信他們不僅會浪費錢財,更不可能延壽長生。由這些簡單的內容實則可以看得出吳筠的反佛的態度了,就不再詳細講了。既然提到了,這裡就多說幾句《形神可固論》,文中吳筠從宇宙的生成講到人自道生,和其他萬物一樣一般是不會永生的,為什麼,當然是自己的原因——嗜慾。“夫生我者道,滅我者情”,“人得一氣,何不與天地齊壽而致喪亡何也,為嗜慾之機所速也“。吳筠認為情是有悖於道的,須要根除。道能從無中生有,又可以使有返歸於無,人本身是具有道性的,只不過不能合道,修仙嘛,就是要形與氣合,氣與道合。上面一直在講吳筠對性、情的重視,下面就總結一下他的命定性情的理論。吳筠是用命定理論來解釋性和情的,他認為人天然是有善、惡之分的,這是受到了先天之氣的影響,先天之氣有陰、陽兩種屬性,天賦是陽氣的人那就是上等人,聰明美麗又大方,是上上等人;天賦受陰氣影響的那自然就是惡人中的惡人,兇惡得不要不要的,除了好事什麼都幹,他認為這是下下等人;同時受陰、陽二氣影響的,“陰陽交雜則為人”,就是中等人了,具有善和惡兩面性。實際上我們這些芸芸眾生應該都是“人”,是“陰陽交雜”而成,唉,古人們都比較質樸,可能沒感覺到什麼,現代人看來總感覺有點彆扭。而上上等人和下下等人實際上並不屬於人的範疇,大概可以歸類於天上的神靈和地下的邪靈吧。那麼為什麼我們這些人又有善惡之分呢,這當然是受陰氣影響大還是陽氣影響大這些不同情況而造成的,所以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吳筠的理論面前是錯的。根據吳筠的思路,命也是天定的,天生就確定的。我們不用理那些上等人,人家生而就與道合,下等人呢,更不用管他們,這類人是沒有改造的可能的,一點可能都沒有,就好比如火吧,你可以熄滅它,但不可以讓它變得和冰一樣冷,同樣,你可以讓冰化掉,卻不能讓冰變得像火一樣熱,因此,中等人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