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二章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才多囉嗦了幾句。
成玄英在歸納重玄思想時吸收了大量佛教三論宗的思想,他在定義了重玄以後,用它來認識世界本體的基礎上,對道體加以解釋,也就是說他解決了道教的本體論的問題,“至道”即不是有,也不是無,當然更不可能是別人強加的什麼非有非無,它是一種自然狀態,成玄英稱它為“重玄之域”、“重玄之理”、“重玄之道”,總之是一種非非有非無,在非“非有非無”、非境智、非物我,否定了一切以後,一點也不要留下成為羈絆,才可能到達至虛至寂的境界。
按照成玄英的說法,重玄只是一種境界,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達到的,他把人分為了三等,利根之人、中根之人和下根之人,和現代修真小說裡的設定很相似,主角一般都是有靈根的,這樣才能修仙,再進一步劃分出五行屬性的靈根等等。這裡的利根之人就相當於靈根是天品的,向道之心堅定,是能成仙的一類人。至於另兩類,要不就是心志不堅,要不就是迷失於紅塵之中,根本不信有仙,這兩類人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
除了這三種根性的人以外,成玄英說還有高於他們的“聖人”這一層次,比如太上老君就是聖人,聖人本來就已經是長生久視的仙人了。另外,他還給元始天尊封為“上聖”稱號,顯然是在註釋《度人經》時感受到了元始天尊的偉大了。
仔細看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實際上可以用“三絕”來解釋,會更加直觀一些。重玄是把有、無和非有非無這三者排好隊,一個一個的否定打倒,上面講的“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所以重玄又可以稱為“三絕”。
“絕有”就是否定有,是否定萬物的存在而使心不為外物牽累,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什麼都放下了,這樣心就相當於沒有了客觀的外物干擾而突顯出來,這樣就可以更好的達到“我思”的有狀態。“絕無”就是忘心,不再執滯於虛空而能“處中”,實際上這樣就達到了物我兩忘的玄境,此時是處中。不過成玄英對這一境界講得還不是太清晰,如果你能達到三絕的境界,就是把這三者全都否定了,“三絕兼忘”,那就恭喜你,你就進入了“重玄之域”,達到了”至道之鄉“,實際上就是得道成仙了,反之,當然就還是個凡夫俗子,依然是在滾滾紅塵中打滾的可憐人罷了。
道是跡,自然是本,這是重玄的極道,但是僅用道還不能完全解釋“虛通妙理”,這才有了重玄之道,用它來研究解釋自然之道,所以,虛通之道是有名之“跡”,而自然之理是無名之“本”,“本能生跡,跡能生物。大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從道生,物即是末。”
整體看,三絕兼忘的過程,體現的是頓悟和漸修的對立和統一,“積學無限,何為自絕”,積學不是目的,只是達到頓悟的途徑,但是頓悟又離不開積學,也就是說也離不開漸悟。
三絕兼忘為重玄學向內丹學演變提供了思路,同時又吸收了佛學的精華,為佛道的相互融合做了榜樣。重玄學還影響著道教的內丹學的發展,可以說引導著道教從注重外丹,體修成仙逐漸轉變向著精神層次的修煉,走上了“性靈成仙”之路。
那麼後人總結、研究重玄理論是為了什麼?道士們各種努力是為什麼?當然是想得道飛昇、長生不老啊,成玄英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重玄思想最終同樣是以成仙為最終目標的。前輩們走過的路,總結的理論和經驗告訴我們,成仙的路很不簡單,從成玄英的重玄理論中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極嚴的,所以你要是想走他的路成仙,要求同樣是極高的,否則是不可能成仙。
後人們在他的理論指引下,吸收的同時,也在感嘆這位前輩的道法要求太過嚴苛了,自然就會做些變通,先不說唐末五代的鐘呂金丹道和宋明理學,李榮這位重玄大家就對成玄英的理論加以了簡化和改造,具體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