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二章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面就簡單講一講成玄英的重玄思想。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可以分為兩個境界,就是“玄”和“又玄”,這顯然就是老子的“玄之又玄”。

先看玄的境界。

從道教的義理層次上分析“玄之又玄”的話,玄就是無滯,也可以說無執、否定,問題來了,玄、無滯或者說否定的是什麼?答案是“有”和“無”,“既不滯有,也不滯無”,這句話等於“非有非無”,否定“有”也否定“無”,這就是玄,也是玄的本質。

現在的問題就是“有”和“無”是什麼?為什麼要否定它們,為什麼說否定它們以後就是玄?修道之人,如果有欲,那你就是滯於“有”,如果沒有欲,那你就是滯於“無”,這就是需要用玄來否定“有”和“無”,非有非無也就達到了成玄英所說的第一個境界——玄境。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顯然老子是肯定了“有”和“無”,這是老子認為的“玄”。成玄英順著老子的思路,借鑑了佛教的中道觀的思想,透過對“有”和“無”的否定來解釋“玄”,這一反傳統的做法,對唐後的道教哲學體系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杜光庭就說:“玄,深妙也,亦不滯也”,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繞來繞去,傳統的道也好,成玄英的道也好,對“有”和“無”到底是怎麼定義的?道友們想想剛講完的坐忘思想也許就能明白了。成玄英認為修道,首先要“絕有”,就是否定有,這樣做是為了心不被外物所累,這和坐忘思想是一致的。“絕無”則是為了“忘心”,這實際上是和郭象的雙遣理論一致的。

接下來再講“又玄”。

“又玄”實際上就是重玄,就是玄之又玄,遣之又遣。成玄英認為,“非有非無”是不夠的,這也很好理解,人家佛教早就更進一步研究了,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非有非無的層次上丟臉丟到太平洋去了。那麼成玄英說玄境還有“滯”,這同樣會影響修道,所以還得接著否定,就要“非非有非無”,簡稱非玄,這就是重玄之道。也就是說,“玄境”還不夠,還要否定玄自身,雙重否定以後,就達到了重玄境界,所以,重玄也稱“雙遣”,這和郭象的“遣有遣無”是不同的。

解釋一下這個“遣”,遣就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的遺忘,我們常說排遣,就是一種從心理上消除,如果忘不掉,遣不掉,說明對主體、對環境還有所執著,而一絲一毫的執著都會影響著能否達到重玄境界,而遣或忘又是一種方法的問題,如何做的問題,就是一個方法 論的問題了。如果遺忘得徹底了,就是“全身遠害”而達重玄,所以遣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的遺忘方法。

成玄英的遺忘方法多源自《莊子》中的坐忘、喪我,忘我而忘物,物我兩忘就可以得道,重玄則得自老子。他在《莊子?大宗師疏》中說:“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故謂之三絕也……至乎三絕,方造重玄也。”顯然,這同樣是那三重否定的模板套下來的,理解了雙遣或三絕,才有資格說自己進了重玄的圈子。

重玄之境是一種超越了天地四方的境界,是一種空寂的狀態,這裡不存在有無,沒有是非,“萬物云云,悉歸空寂,倒置之類,妄執是非”,如佛教的空空如也一般了。此時又遣有無,境智又遣,忘言遣教,成玄英說這就是境智雙絕。這裡的境智當然不是那種表面上的環境和心智,而是一種認識的物件和主體,雙遣、雙絕它們,就是否定他們,或者再直觀說就是物我兩忘,“物我皆空,不見有我身相”,這才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說,這些都是虛的,如果放不下,不能遣、不能否定、不能忘,就不能達到至虛的重玄妙境中體悟大逍遙。在成玄英的著述中,有大量內容是強調只有物我兩忘,才能達到重玄境界,這是必要的前提,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