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二章 三一教的二次嬗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教團收穫民眾信仰必備的因素,沒有這些,就沒有群眾基礎。當然了,林兆恩在世的時候,憑藉他幾十年的人格魅力,三一教是可以很好地發展下去的,但是,盧文輝他們有什麼?正因為如此,盧文輝他們才更重視加強三一教的宗教化,所以歷經三代教主的改造,三一教不但有了天堂地獄,也有了業報輪迴、羽化飛昇,也可以長生不死,同時符籙、禁咒、占卜等職業也都有人擔負起來。比如當時教內就開發出來“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符、“淨心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祝香咒”等等,把道教的符籙事業很是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其實更重要的是,宗教性質的三一教更容易吸收百姓的信仰。
其次,盧文輝在教內推行“明訓”,要求從上到下必須嚴格遵守,其實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學生守則,總共有九條:一、以三綱五常為日用;二、以入孝出悌為實履;三、以士農工商為常業;四、明義利之辨;五、戒飲過量之酒;六、戒鬥氣之勇;七、戒淫邪之行;八、日搜己過,痛自懺悔;九、每日素餐一頓。
從這九條行為準則不難看出,三一教的世俗性是越來越強,普通百姓都要以理解、認可,而且還不影響教內的成員出去打工賺錢,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天倫之樂,還可以修聖成真,真的是天上掉的餡餅,雖然多了些限制,但是相比成仙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另外,假如道友們是統治階級,看到有這樣明訓的團體也不會刻意打擊吧?
教祠中的林兆恩的神像設計也是盧文輝重點關注的,為此他專門請了經驗豐富的設計師,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後確定了林兆恩的形象:頭上是三綱巾,腳穿的是五常履,身穿三綱五常衣,兩手拱出一個太極,這個形象是絕大多數教祠中的標準。此外,還為規模較大的教祠設計了三身合一像,就是給林兆恩的肩膀上安了三個頭,中間的代表儒,左側頭戴道冠,右側頭戴僧帽,明顯的一身兼三教。
盧文輝的工作其他還包括引入了道教的建醮儀式,吸收了一些道教的神仙,大約有六十多位,總之,經過他改造後的三一教更像道教了。
日本學者小柳司氣太就評價三一教說:“其說乃系道教七八分,佛教二三分,而以儒教飾其表而”,不得不說,這裡面做的貢獻最大的就是盧文輝。
盧文輝的師兄弟中除了上面講的張洪都以外,林至敬和朱逢時的表現也非常不錯,都寫了不少書。在三一教的教祠裡面,一般都會把這兄弟四人安排在林兆恩的身後陪祀,如果堂祠規模比較大,這四位則在廳前左右兩側相向而立。
盧文輝死後,由他生前指定的陳衷瑜接任第三代教主。據說陳衷瑜的父母都是林兆恩的弟子,一直沒孩子,便問師傅能不能發個功,讓他們生個孩子。林兆恩丟過來一部《正宗遺書》過來說,回去念,好好念。二人對師傅的話當然深信不疑,便日日誦讀,結果還真懷上了。
陳衷瑜對三一教的改造也做了大量工作,經他組織,教內開始重視研究如何把道教儀軌、齋法和佛教戒律吸收進三一教中,也就是說從他這一代開始,三一教才算是具有了完整的宗教信仰的形態,所以他也被稱為“明道開教繼承中一三教再傳大宗師”。
以上就是學術界視為的三一教的二次嬗變期。
三一教的發展應該說非常成功,後人總結了四條經驗:一是林兆恩的個人魅力值很高;二是三一教在抗擊倭寇、治病以及賑濟災民方面深得民心;三是歷經兩次嬗變,選擇了宗教化的正確方向;最後一點就是世俗化,因為教內是鼓勵結婚生育,提倡教眾在家修行,可以從事各行各業,顯然不會和統治階級產生衝突,更利於在民間的傳播。
即便三一教很重視世俗化了,但是發展到清代,同樣面臨著統治階級的打壓,所以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康熙、乾隆年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