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四章 九序心法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面講過,林兆恩創教的初衷是三教歸儒,為什麼呢,主要是他發現佛、道二教的問題較儒學問題更大一些,比如“道氏者流只求煉丹,輕視明倫嗣續;釋氏者流只知頑空枯坐,不求導引階梯”。當然儒家的問題也不小,既然三教都存在著不足,那麼以問題最少的儒家為基礎加以改造、完善顯然是最符合情理的了,所以他希望以彼家之長補儒家之短,這就是他的初心,這一思想同樣表現在他的《九序心法》中。
先學會明倫處世,再修身煉性,最終明心見性,這是建立在三教歸儒基礎上的最正確的修行姿勢,而這也是林兆恩創作《九序心法》的目的。
其實林兆恩有這樣的思想並非個例,前面剛剛講完的伍、柳同樣一直在想辦法向儒家表達善意。儒家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士們出家前接受的也是儒家的教育嘛,從開蒙到科舉考試,必須生活在這個被儒家思想統治著的社會,不受儒學影響根本就不可能吧。
在這種背景下,三一教要求先學習三綱五常,學會做人,然後才可以煉性明心,是不是一點也不感覺奇怪了?至於以後能否修成正果,成聖成仙成佛,達到極則之境,然後去拯救地球,不能實現又怎麼樣,反正先接受了一番儒學的洗腦,所以,看到這部絕世秘籍《九序心法》中還要背四書五經就不會再奇怪了。
三一教的教內秘傳,歷來是口口相傳,心心相授的,所以教外就鮮有人知,但是由於代代相傳下來,因人施教,分別授法,循序漸進,所以師傅的水平就成了決定性的因素。每個人的資質不同、理解不同、功夫的進境也不可能相同,於是在給門人弟子們傳授功夫的時候自然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方。經過一代代的傳承,特別是進入清代以後逐漸轉入地下傳播以後,對這部心法的解釋就更加多了,甚至出現了上面所說的邪修,所以下面只能大概講一講。
林兆恩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綜合了三教的很多東西,設計了九層,稱為九序心法。道友們都知道,九是極數,也是極陽,意味著這套功夫最終要達到純陽境界,也和他的夏教配套。
林兆恩說過:“以明倫為立本,以見性為入門,以虛空為極則。”這是九序的總綱。按他的這個總綱,九序可以分成三大境界:立本、入門和極則,每個境界各有三個小境界,修煉的過程就是要一步一步打怪升級,和現代修真小說相似。
下面簡單講一講每一級的內容,多少會講一點具體的功法方面的東西,當然醜話先說在前面,只是個人的理解,不保證和林教主的心法一樣。
先看立本境界,林教主說過:“立本者,莫先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用解釋也知道了,前三序主要是洗腦的,堅定儒家的三綱五常之類的信念。前面講過,入三一教不用拋家棄子,那樣的話就與儒家的思想相背了,只要心裡有堅守,什麼人都可以入教,在哪都可以修行。
第一序艮背
這一序要多講一點。首先得先簡單解釋了一下艮背的意思。
艮背這個詞出自易經中艮卦的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第一序艮背,第二序就是行庭,都是源自這句卦辭。
這句卦辭就不解釋了,估計道友們都明白,林兆恩把艮背作為整套功法的第一序,入手的功夫,
顯然是有自己的理解和目地的。
易經中艮的本義為山為止,林兆恩就是取它的不動如山的意思,用來表示心念不動的靜的功夫。只有艮山才能夠使人真正脫離對財色的貪慾,當然凡俗界的其他各種誘惑也算。艮山,就是山其心,是要把心練得和山一樣穩,心在山林間,保持正念,不被迷所迷,不被惑所惑,而不是說讓你人跑到深山老林裡,心裡卻還想著外面的花花世界。
仔細想的話,林兆恩也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