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三章 姓儒還是姓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本來就沒什麼差別,或者說三教本來就是些細枝末節有點不同。林兆恩的家庭是陽明心學的擁躉,在三教關係的判別上甚至比王陽明更進了一步。如果三教真正合一,就需要從內到外徹底消除這些隔閡才行。
三一教是以“心身性命之學”為基礎的,以儒家的綱常禮教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煉性入門,以佛教的虛空本體為極則,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體化為立身標準,以歸儒尊孔為宗旨的,所以說三一教實質上就是三教歸在一個心字上,這就是三一教的思想體系。
當然了,如果展開講的話,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道友們清楚這一點就可以了。其實這也很正常,王陽明的心學取代程朱理學,是有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大背景的,被生活在那個時代,而且還是長期活動在東南沿海一帶的林兆恩所接受並一點也不奇怪。
這裡的關鍵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心性就是倫常,倫常也就是心性,換言之就是心性的內容就是倫常,所以教導人必須遵守三綱五常,為的是救世,緩解社會矛盾。早年,應該說是森兆恩一生都在致力於宣揚三綱五常,而且還曾經自號三綱先生。當然,林兆恩的號比較多了,特別是晚年還自號混虛氏、無始氏,顯然對自己的地位非常有自信了。
林兆恩說,現在的儒家支離,道家沉迷在煉精化氣那套,佛教只看重空、忘,是三教有問題嗎?並不是,而是三教的後人出了問題,沒有理解聖人們的本意。“非三教也者,非以非三教也,以非三教之流者也”,三教的道是相同的,無非就是追求本心本性,恢復本來純淨無垢的心性。三教的聖人所傳下來的道,也都是為了讓後人能夠發現本心,明白本自圓成、自然清淨的道理。“教本於道,道本於性,餘於是而知能性吾之性以為性,則孔、老、釋之道可得而道。”
還是回到本章開頭的問題上,之所以後人對三一教的定位有分歧,主要是林兆恩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將三教統一在德性倫理上,以全善之德為人性的內在規範滌煉自心,認為這就是儒家立本,道教入門,佛教極則的功夫,而三者又是以立本,即人道為前提的。下面要講三一教的重要典籍《九序心法》,同樣體現了入門必須先要學怎麼做人,三綱五常是最低標準吧,所以,林兆恩還是偏重於儒家的。
三教合一一直在講,從唐代以前道教主張三教同源,但是大家都是喊喊口號,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嚴謹的課題去專心做,也沒有人踏下心來把這套理論研究透了。林教主說了,三一教就是以儒家的人倫綱常,對,就是統治階級喜歡的這個作為了立教的成人之本,道教的那些法術、功法等等就是修身養性之本,仔細體會感悟佛教的空就是證得大道之本,三者都是根本,缺一不可。
由於三一教這種三教合一的原因,他的科儀、信仰、修煉等都具有道教的特性,不過一直有學者提出三一教還只能算是民間信仰,還談不上是道教。
林兆恩認為三教實際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是表現不同罷了,“統而同之,合而一之”,三教“同歸於無名,返於無始”,所以三一教才能夠同時傳三教的道統,成立了“三教先生”教團,由此才被傳統儒家所排斥。
比如黃宗羲就很瞧不起地說林兆恩搞的那套東西本來就是和尚、道士的東西,卻怕別人說他,便用儒學加以包裝,最終卻弄成了非驢非馬,外國人稱為騾子,可悲啊。
另外,林兆恩這套東西有宗教的性質,但是也不被一些道門人士接受,甚至給了一個“邪”字。
再次證明了不明確站隊的騎牆派是兩頭不討好的。
上一章提及了,林兆恩在世時是比較反感道教那些玄之又玄的東西的,之所以三一教越來越像道教了,主要還是因為弟子們的功勞。也就是說,林兆恩對於道教是有著很多不認可,甚至否定的地方的。林兆恩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