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迴歸自然的茅山宗師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許有道友會說,前面講袁天罡、李淳風、楊筠松,還講了風水村、推背圖,感覺你這道教講得不太正宗啊。實際上講藥王的時候我就說到過,道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華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早就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之中,可以說只要稍一留意就能發現道教的影子,而風水也好、易學也罷,都是道教融入我們生活中的一些體現。

好吧,下面就回歸正統,接著講一講上清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

姓名:潘師正,字子真

籍貫:趙州贊皇青山裡

出生時間:586年

去世時間:682年正月

主要著作:無

主要成就:培養了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師

細心的道友會發現,潘師正在前面出現過好多次了,只不過沒有細講。潘師正字子真,586年出生,這個時間根據卒年逆推而來的,趙州贊皇人,師從王遠知。王遠知是茅山宗第十代宗師,所以潘師正就是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嗯,沒毛病。

在《舊唐書?隱逸》中有一小段關於潘師正的記載,內容很簡單,僅一些生平等內容,並未涉及他的道教思想方面的東西。《新唐書》中記載更加簡單,僅用了一半左右的文字就說完了。

和老師王遠知出身很相似,潘師正的爺爺潘居常做過北周的楚州刺史,老爸潘寞曾任隋朝通州刺史,也算是官宦人家。

潘師正喜歡道教,實際上是受到了老媽的影響,老媽姓魯,是個道教信徒,從小就教給兒子很多道教經典。潘師正也聰明,學什麼都是一點就通,不過總是感覺這些經書太過簡單,學得很不過癮,經常問老媽:“此書外有過此者乎?”

老媽每次都說:“惟《道德五千文》耳。”

小潘同學終於正視起來這部經書,找來以後就抱著這本《道德經》天天啃。

後來老媽病重了,放心不下兒子,臨死前把他叫到床前說:“我快不行了,可是你還這麼小,留下你一個人怎麼能放心啊。”

小潘同學拉著老媽的手,泣血說:“老天要是非要您死,我也不想活了。”

老媽一聽大怒:“你這個不孝的小子,你要是也死了,怎麼對得起我養育你這麼多年,你那麼做就是不孝。”

小潘同學很痛苦地、掙扎著想了半天才說:“老孃啊,那我只好勉強活著,我決定以後就當個道士了,只有從道教中不斷汲取精神食糧,才能撫平我思念老孃的痛苦啊。”

老媽聽他這麼說,才算放心,摸著他的頭又鼓勵了一番,還是撒手人寰了。

老媽死後,潘師正“攀墳柏而泣血,伏冢廬而摧心”,母親的死對他的打擊極為沉重,在墳邊搭了個小草房子,日夜陪著老媽,因此,他的孝順的聲名就傳播出去了,那一年他僅13歲。

根據時間推算,潘師正為母守孝大約十年,期間讀了大量的道教典籍,在隋朝大業年間(605-618年),他遇到了一個叫劉愛道的道士。

劉愛道一見到潘師正就非常器重他,說他和三清有緣,但是自己又不是他命中註定的師傅,只有王遠知才有資格教導他,也只有跟隨王遠知這樣的名道,才能最終修成正果。正是在劉愛道的鼓勵下,潘師正最終拜到了王遠知的門下,並且正式入了道籍,得傳了三洞真經。

後來王遠知請辭回茅山時,他跟隨師傅來到茅山華陽洞,由這個資訊我們可以推斷出潘師正拜師的時間。道友們可再看看前面講王遠知的部分,楊廣在位期間一共約談過王遠知兩次,一次是611年打高麗時在涿郡,一次是616年在揚州,時間上都有可能,不過考慮到潘師正也是河北人,所以王遠知去涿郡時由劉愛道引薦他拜在王遠知門下的可能性大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