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迴歸自然的茅山宗師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茅山住了不久以後,有一王遠知對潘師正說:“本來應該留你在身邊,這樣也方便我教導你,但是為師觀星望氣,發現你的修真之地在嵩山,只有在那裡才能修成正果。為師也沒什麼可教你的了,明天就和你師兄去嵩山吧。”
所以潘師正就和劉愛道一起去了嵩山,“歷群崖以選勝,窮絕界而擇幽”,先在雙泉頂潛修,不久後來又到了逍遙谷隱居。“燒楓柏而戒靜,練松?以存精”,每天餓了吃點松籽,史書上說吃松葉,想來那東西應該不會怎麼好吃,別難為老道士了,還是吃點松子吧,渴了喝澗水,斷絕俗世,洗心忘形,專心修煉太清經法,轉眼就是二十餘個春秋。
關於潘師正在嵩山隱修的這段時間,不同史料記載有些出入,總之是一段不短的時間。
今天的嵩山東線太室山景區南麓的金壺峰下,澗水邊上有個三進的小道院,裡面有一個天然石洞,傳說就是潘師正當年隱居時親自鑿出來的,形狀像個雞蛋,所以叫雞卵洞,也叫無極洞,就是老道士生活起居的地方。
轉眼到了676年,此時潘師正已經年過九十了,高宗李治到嵩山進香時,聽說這裡還有這樣一位道教高人隱修,就召見他,請他作符書,可是他卻說自己不懂這些。
接著問:“您老人家在山裡住著,缺啥少啥的不?”
回答很簡單:“山裡的松樹清泉就是我需要的,只要山裡還有松樹,其他的就不需要。”李治和武則天更加尊敬這個老道士了,希望能和他多接觸接觸,於是又多住了好幾天,最後才依依惜別。
李治679年再次來嵩山時,又派了加長豪車去接他,並且敕令把他住的逍遙谷的草房改造成了隆唐觀(後來諱唐玄宗李隆基改名為崇唐觀),山頂上又修了個精思觀讓他住,在逍遙谷外面專門修了個仙遊門,山北邊修了個尋真門。
李治回京後,恰好太常新創作了幾首樂曲,一聽很不錯,分別改名為“祈仙”、“望仙”、”翹仙“,以表達對潘師正的思念之情,前前後後還贈詩幾十首,所做這些,都是因為對潘師正的敬重。
潘師正和師傅王遠知一樣,不怎麼喜歡創作,所以他基本上沒有留下什麼著述,僅在《正統道藏》太平部有一篇《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記載了李治去嵩山詔見他時的問答。從這些問答裡及弟子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一些他對道教經籍的研究精深,以及在義理方面的成就。簡單總結以下幾點:
李治問他:“道家階梯,證果竟在何處?”
潘師正回答是:“竊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多少,通覺有淺深……”,透過這段話,可以看出潘師正的哲學思想是和佛教的眾生皆具佛性思想非常相近的,他認為道法是虛寂的,不滅不生,一切事物只是道法所感應到的,具體他們是不是真的存在,那得看你是怎麼看了。
李治和武則天對潘師正的尊敬僅從為他修瞭如此多的房子就可以看出一二,不過恰恰是因此,潘師正非常內疚,內疚不是原因皇帝為他大興土木花了不少納稅人的血汗,而是破壞了自然的、天然的美景,傷害了花花草草,驚擾了禽獸,這是對自然的一種無禮和破壞。可人家李治兩口子也是出於好心,這事又不能怪皇帝,所以只能算自己的罪過,唉,真是位環保達人啊。
正是因為潘師正有這種思想,他才能在陰暗潮溼的雞卵洞裡一住就是五六十年。同時他還時常告誡弟子們,修道就要去深山絕谷,找一處誰也不打擾的地方,絕對不要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萬物有靈,必須要有尊重之心、敬畏之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