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一章 藥王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孫思邈還是表示No,當然不會那麼撅皇帝的面子,而是找個藉口說我有病去不了。這個老道士這謊撒的一點誠意也沒有,您老人家可是藥王,您要說自己總病歪歪的,誰信啊!後來他家裡人不小心爆料漏了實話,原來孫思邈早就說:“再過五十年,就會有聖人出世,那時候天下將會迎來真正太平,才是我出山濟世救人的時候,此前嘛,嘿嘿……”貌似藥王對於預測、易學還很精通啊,實際上這一點也不奇怪,而且據說袁天罡還曾拜在他的門下學習過易學呢。
隋亡以後,孫思邈就來到了終南山隱居,這不是明擺著嘛,離著長安近啊,這是隨時準備出山了。對了,這段時間,他認識了佛教的律宗初祖,嗯,就是創始人道宣和尚,前面不是說過嘛,他曾經學過佛學,所以和道宣還是有些共同語言的。
直到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也就是他所說的聖人出世了,才應召出山來見見這位皇帝。當時的孫思邈醫術已相當高深,聲望也極高了,而且他還精通陰陽、推步、醫藥。唐太宗一看這老道士,滿面紅光啊,看起來像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不免也心生嚮往,非要給孫思邈封個官爵留在長安,但他依舊推辭不受。
史書在這裡的記載顯然是前後矛盾,等了五十年,到了出山的時候了,卻仍然沒有出仕。雖然後面說他是為了煉一種叫太一神精丹的金丹,才離開長安去了峨眉山隱居的,看來終身不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是他最終的堅持。
孫思邈是位道士,也是位仁醫,多年來一直堅持親自採藥製藥,治病救人,蒐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和唐以前的醫學理論,所以成就才極高,而在那些專業技術人的眼中,搞研究遠比處理人際關係更有興趣。官場雖然能收穫名利,但也是需要付出精力的,沒有一個醉心於專業研究的人會喜歡那些營營苟苟的事。
前面也提到過,李世民晚年也沒有能看透權力和生死,求佛通道,開始服食金丹,一生戎馬、操勞政務,精氣神過度透支,身體早就不好了,所以多次召見孫思邈,也希望這位藥王能出手讓自己多活個萬八千年。民間傳說孫思邈表示無能為力,實際上這也不是空穴來風,首先李世民很固執,這是一個長期站在權力頂峰的、多年征伐、意志堅毅的大人物特有的性格,來自一種極度的自信。當你的建議,比如要注意養生、注意休息、少近女色、保持平常心等等,他會接受嗎?第二點就是對長生的極度渴望,如果你勸他別吃金丹了,那麼他會認為你是有什麼想法,想阻擋我長生不老之路,這就危險了。所以孫思邈也治不了該死的人,就算他是幾千年才出一個的神醫也不行。
當然了,李世民只有一個,也不是人人都是皇帝,所以其他人還是可以救的。但凡名醫,古今中外都是極受各階層人士重視尊敬的,所以當時不乏名士高官主動交好他。有一次,盧照鄰得了重病,請了好多名醫也沒治好,正好遇上孫思邈,就問他“名醫愈疾,其道何如?”
《舊唐書》記載了孫思邈的回答,洋洋灑灑三百多字,就不再摘錄了,裡面涉及了醫學的基本理論,好多咱們這些外行人也聽不懂,但是他的回答裡面卻反映出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當然了,天人合一的問題,在西漢時就已經成熟了,董仲舒還重新解讀了一番,孫思邈把這種思想應用到了自己的醫學領域,把人體視為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還把儒學的中庸思想也應用到養生、用藥裡面。可能盧照鄰也被藥王的風采迷倒了,所以傳說也成了他的弟子。
另外,對於形神的關係,孫思邈在道家的形神理論上加上了自己的見解,而且是從醫學養生的角度來解釋二者的關係,比如他認為“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他認為是先有氣而後有神,形神是一體的,當然他有這些理論也能說明他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道士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