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李榮v義褒、慧立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初的重玄學者實際上要感謝佛教的高僧們的批駁,特別是法琳。法琳在《辯證論》中對道法自然在內的一些矛盾加以論證以後,說明了道的根源性的不成立。但是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道生萬物,道是萬物的主體,這就是生成論,所以道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實體,而是透過萬物來表現出來的,比如生長、發育、死亡等等,不同於西方宗教的上帝創造萬物的創生論,它是一種“自然生成”的。

但是法琳認為道是一個實體,因為你們道家不是說道生萬物嗎,萬物是自然存在的,道不也同樣就是自然存在的嗎?但道又是無常的,這明視訊記憶體在矛盾,所以你的道法自然就從根源上來說有問題。

法琳給道教或者說唐初的重玄學者提出了四個問題,你不解決掉我就認為你們這是繆論:1、道和自然到底是什麼關係?2、道的有常和無常問題;3、道有沒有智?4、道的體是什麼?

由於法琳為代表的佛教對道教的批駁,使重玄學受到刺激而發展起來,以李榮和成玄英為主要代表,包括司馬承禎、杜光庭等眾多高道都開始加強了重玄學的研究和理論的完善。

有點說多了,這次辯論道教算是沒有準備,義理上存在漏洞還被人家抓住了,所以敗得有點沒面子。

結果:道教負。

第三次李榮立“本際義”:

658年十一月冬天,李治在“雩祈雪降”之時,又下令大慈恩寺的義褒和東明觀的張惠元、李榮等辯論,從“本際義”論到了“道法自然”。

要簡單解釋一下本際的概念。本際應該是佛教的概念,早期的意思是原本的實際狀況,這當然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後來的大乘佛經中,逐漸把本際的意思本體化,諸如“本際不起不滅,亦不可得”、“本際不可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本際無本,本際如真,本際如審”……我對佛教研究極少,所以不是很確定,但是道教也有部《本際經》,最早是以隋朝道士劉進喜寫的《本際》五卷為基礎,後來李仲卿又續了五卷,而且在敦煌本中基本上儲存了下來,所以研究它的學者比較多。

同一時期,道教界還有一部《道門大論》,加上《本際經》在內的這兩部經書的出現,實際上代表著對《老子》的理論開始了哲學化的研究,或者說重玄學的開啟,它們直接影響了李榮和成玄英等人的理論體系。

不過真正對《本際經》有所發展的卻不是上面提到過的這幾位,而是武則天時期的孟安排,他的著作《道教義樞》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是《道教義樞》又是在《道門大論》的體系上修訂的,所以說《本際經》和《道門大略》開啟了重玄學的研究,但卻搞得有點複雜了。

結果,本來挺不錯的開局,又被義褒利用《道德經》中的議論問題推理出一個悖論扔給了李榮,然後的情節又是和尚們的表演時刻,道士們又是懵懵懂懂,狀若白痴在那等著被損。說實話,要想在嘴皮子上佔和尚的上風,這個難度是有點高。

結果:道教負。

第四次靈辯、方惠長論“道”:

從662年十二月八日起,直到663年四月,以靈辯和尚為主,又發生了多次辯論。

最初是靈辯奉李治之命開了個淨名經的題目,接著道士姚義玄等五人和西明寺的子立等四位和尚講論,然後是道士方惠長在蓬萊宮碧宇殿開“老子題”,靈辯和尚開始詰問,二人就道的問題你來我往了一番。

靈辯:“道德是否是你們道家獨有的?”

方惠長:“不是,道家的自然之道才是根本,其他的道都是末節。”

二人就道的問題相互爭論,方道長固執地堅持自己的道是萬物的根本,又把道視為本體性範疇,以至於人家靈辯都不忍心嘲笑他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