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八章 李榮v義褒、慧立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面一直在講,佛、道二教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伴隨著各種爭鬥,在唐朝之前的佛道之爭中,哲學、義理方面的內容涉及的並不是很多,加上道教佔據著民族大義並且聯合儒家,所以道教略佔上風。但是,隨著義理方面的爭論逐漸增加以後,道教在這方面的不足就凸顯出來了,所以才會有樓觀道派及陸修靜等人對道教的經籍理論系統化研究。

從唐初的佛道之爭的情況來看,道教已經明顯處於下風,比如慧乘和李仲卿的道法自然之爭。當然了,慧乘對於道教的研究也不深,所以雖然發現了道法自然的內在矛盾,但限於他對道的理解的侷限性和不足,沒能給予李仲卿很有力的批駁,還好李仲卿也不怎麼會說,也不能深入地闡釋道和自然的本質關係,沒有把慧乘給辯倒。但是,透過這些義理方面的論爭,道教界意識到了自己在義理方面、哲學體系方面存在的不足,被奉為神明的《老子》,還有著大量的命題是我們這些後輩們遠遠沒有理解透徹的,還需要重新研究,這就促使了重玄學的發展。

那麼接下來就看一下唐初的第二輪佛道之爭的情況吧。

第二輪的佛道之爭發生在唐高宗李治時期,準確的說是在顯慶年間(656-661)和龍朔年間(661-663),雙方主要是圍繞道教的義理展開。當時西明寺和尚道宣編撰了一部《集古今佛道論衡》,卷四中收錄了雙方在這一階段的六次辯論,主要的代表分別是道教方的李榮,佛教方的義褒、慧立等。不過,由於這部書是和尚的作品,僅從語氣上就可以看出貶低道教,公正性談不上,所以其真實性也就存在疑問了。

先介紹一下這輪佛道之爭的道教主要代表李榮。

李榮號任真子,生卒年不詳,蜀地綿州人(就是四川綿陽),據說才高八斗,學冠巴蜀,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是好朋友,有詩為證。盧照鄰曾經專門為李榮寫過一首詩《贈李榮道士》,言辭華美盛讚李榮的道行高妙,“錦節銜天使,瓊仙駕羽君……”。同樣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也認識李榮,但二人關係就有點複雜,同樣有詩為證。駱賓王寫過一首《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這是一首長詩,不是誇獎了而是罵李榮拋棄了舊情人,是個無情無義的陳世美,當然了,那時候還沒有陳世美呢,反正就是個愛情上不專一的人,讓人家女道士“君心不記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不分淹留桑路待,只應直取桂輪飛”。當然了,駱賓王雖然說李榮是個陳世美,但卻沒有否定他的才華和在道法上取得的成就。

李榮的愛情韻事放下不表,先把他的佛道之爭的事交代明白了吧。實際上李榮在道教界算是一位重要人物,能出現在皇帝身邊,直接參與李治主持的辯論賽,加上他在重玄學方面的成就,都可以說明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士,但是我們的道教界的前輩們卻連他的基本生平資料都沒有記錄下來。

由於李榮的才學、聲望很高,所以李治便派人把他從四川給召進了京,盧照鄰那首詩應該就是那時候寫的,只是猜測,沒有仔細考證。熟悉盧照鄰的道友知道,他當年主要是活躍在四川的,所以認識李榮這樣一個學冠巴蜀的道士很正常了。

李榮來到首都以後,先被安排住進了玄都觀,後來又搬到了東明觀,這都是最高規格的宮觀了,也說明他的身份的確不低。接著,李榮便投身到了佛道論爭之中。

李榮來到長安的時間,大體上應該是在656年左右,因為657年。

第一次佛教會隱“四無畏義”VS道教李榮“六洞義”:

《集古今佛道論衡》記載是在顯慶二年,就是657年六月十三日,因為前一天,西明寺正式落成剪綵了,所以這一天李治請了僧道各七位來到百福殿,要他們來一場辯論賽。

李治是否為了更深入瞭解佛、道的經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