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李榮v義褒、慧立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結果:道教說我沒輸

第五次李榮、靈辯論“道玄義”:

在這次辯論之前,660年時,李榮曾被放歸四川,663年才又被詔了回來,參加了與大慈恩寺辯論“道玄義”的。

663年六月,李榮在蓬萊宮蓬萊殿講道,靈辯又跑來踢館。

李榮以《升玄經》開題“道玄不可以言象詮”。二人爭論的主體大概就是能不能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本體定義出來。李榮借鑑了吉藏和尚的二諦論,也來了一手玄可以說也不可以說,有說也無說,可詮也不可詮這種兩頭都堵的辯論技巧。所以嘛,這從側面也說明了道教對佛教思想的吸收和完善,並且也希望得到佛教的認可。

結果:算是平吧。

經過幾次辯論,可以看出,經歷過幾百年的發展,佛教在本體論的形而上的哲學理論方面發展成熟,成就要高於道教,甚至高於儒家,老百姓說這個人能言善辯,卻不能忽略背後是有完善的理論體系作支撐的,佛教的確精於也善於在理論體系、思辨方式等方面研究發展,都非常善辯,這個方面流傳的經典的故事極多,大家一聽也很有道理,很有意思的樣子。

經過爭論,實際上對於本土的哲學文化發展是有益的,道教有了完善義理的動力,儒家同樣得到了借鑑,李榮和成玄英為代表的重玄派在本體論的闡述方面有了顯著成績。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道士們費了多少腦細胞,來解釋這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道是萬物的本源還是氣是萬物本原?道又和氣是什麼關係,道如果是本體,那麼氣是什麼?諸如此類的種種理論。

總體來說吧,二教之爭,特別是第二階段的本體論之爭,對於佛道雙方的發展都有裨益,道教的哲學體系從本體論(重玄學)向著道性、心性修養的理論方面發展,佛教也吸收了道教的心性思想的觀點進一步完善了涅盤學說,從而更加容易被貴族階級接受,簡單說就是忽悠起他們來更加得心應手了。

由於李治病情開始加重,武則天漸漸掌權,加上雙方基本上也算分出了勝負,所以唐初的佛道之爭算是告一段落了。

鑑於自身在道學理論及佛學思想上的欠缺,這方面的內容沒有能力駕馭,就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了。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找李榮、成玄英的著作讀讀,後面也會再講到重玄派的內容,到時可以再參考一下。

這裡還要再簡單補充一下,唐初的佛道之爭並不只是我在這裡說的這兩次,比較著名的還有關於沙門拜君父的爭論、關於《老子化胡經》的爭論、關於為金仙和玉真二位公主修建道觀的鬥爭等,當然這些佛道之爭基本上沒有或很少涉及理論體系,所以就沒有特別進行劃分,但這些也都算是這二次爭論的點綴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