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坐忘之天台修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舊唐書》沒有記錯,因為後面的吳筠傳中同樣有一句“依潘師正為道士,傳正一之法”,你說司馬承禎那裡是記載錯了,那怎麼吳筠這裡也這麼說,難道也錯了?當然了,後面還會重點、詳細講吳筠,他在道教史上地位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在這裡還是先研究“正一之法”的問題。

《舊唐書》的吳筠傳是依據當時的禮部侍郎權德輿的《吳尊師傳》的內容而寫的,當時權侍郎很明確地說是“傳正一之法”。如果您說那樣的話,可能根源就出在了權德輿身上了,是他沒搞清道教門派的問題搞錯了,才導致後面大家都跟風一路錯了下去。這其實真不太可能,首先權侍郎的地位還影響不到司馬承禎,其次,在大唐舉國崇道的大環境下,禮部侍郎本人對道教應當是極為熟悉的,至少不會連少林、武當這類區別還糊塗,而且他還曾經為吳筠的文集作序,所以,權侍郎本人對道教、對高道,特別是對吳筠的熟悉程度估計很少有人比他更深了,因此不能太武斷得就斷定是從他那裡就記載錯了。

所以,這就是說,很多人還是贊成陶弘景傳下了正一之法這種說法的,經王遠知、潘師正一直傳到了司馬承禎。

第三個觀點是以日本的早稻田大學道教研究所所長小林正美在2002年8月13日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演講時提出的:上清派不僅不是唐代道教的主流,而且到了唐代上清派是根本不存在的。那麼唐代是哪個道派存在呢?答案是唐朝的道士全是天師道的。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顯然就不用再糾結正一之法這個問題了,當然其他方面是否就解釋不通了,暫先放下。

那麼問題就歸結到了上清、天師是否在唐代涇渭分明,是否上清道士也學正一心法或者二者本就互通有無?這些問題留待日後再研究了。

接著講。

司馬承禎年輕時就喜歡四處轉悠,好山好水看了不少,不過因為要多陪潘師正,因為前面說過,潘道長歲數大了,還不怎麼喜歡寫書,所以司馬承禎就得多在師傅身邊聽聽講,出去轉悠的時間相對就少了很多。

永淳元年(682年)師傅潘師正羽化後,學業有成,年輕力壯的司馬承禎便開始了驢行天下,茅山、天柱山、衡山等風景區去了不少,基本上都是AAAA級以上的地方。這一天來到了浙江的天台山,一看這裡風景真的不錯啊,非常適合我,於是就找個山頭住了下來。

司馬承禎隱居天台山的準確時間不太好考證了,大約就是在696到699年間吧。在今天的天台山玉霄峰上有一座著名的桐柏宮,一種說法桐柏宮是孫權當年為葛玄所建,另一種說法是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司馬承禎敕建的,而且還在方圓四十里內禁止打柴放牧,以免衝撞了老道士的清修。不管是什麼人給誰建的吧,總之司馬承禎在這裡修道四十多年是真的,他同時利用睿宗給修的藏經殿,收藏整理了大量前輩們留下的經書和他自己的著述,為《桐柏道藏》或者稱為《天台道藏》的編纂打下了基礎。

開元初年時,唐玄宗搞《開元道藏》時,開始大肆蒐羅天下道書,就是在這一時期,司馬承禎於721年,帶著300餘卷的《桐柏道藏》進京,玄宗一看大喜,也是在這次受了法籙,並把《桐柏道藏》收錄進了《開元道藏》,也稱《三洞瓊綱》。後來,唐玄宗還親自寫了篇新聞稿宣揚司馬承禎的貢獻,文章名為《桐柏觀碑記》,皇帝的文章自然要重視,於是書法大家韓擇木親自操刀,就是書丹啊,最後這塊碑就立在了桐柏宮裡面,從此桐柏宮名聲就更大了。到宋朝時,張伯端在這裡開創了南宗,所以桐柏宮正式成為南宗的祖庭,下一篇中我們再詳細講。

當然上面講的這些都是後話了,司馬承禎剛隱居天台山時,武則天就經常聽人說起他,所以為了請他來到長安,699年專門下了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