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坐忘之天台修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淨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暗靄,有云駕、驂風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紛紛、落花飛絮。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八表神遊,浩然相對,酒酣箕踞。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一首蘇東坡的水龍吟定場,書歸正傳。
下面要講的是一位比較重要的高道,也和上面這闕詞有關,他就是司馬承禎。蘇軾在這首詞的序中稱,“天台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至於詞中的八表神遊,則是指的李白拜見司馬承禎的事情了,這些暫且不表。
為什麼說司馬承禎比較重要呢,首先是他的身份,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師,潘師正的弟子,身份地位在這裡擺著呢;其次,在中國道教史上,他是一位上承老莊、下啟鍾呂,在道教的外丹向內丹轉型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過渡作用;此外,他在重玄思想研究上也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方面的原因,下面將逐一講到,所以,司馬承禎在唐代,乃至整個中國道教歷史上確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姓名:司馬承禎,字子微
籍貫:洛州河內溫縣(河南溫縣)
出生時間:647或655年
去世時間:735
主要成就:上清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
主要著作:坐忘論、太上升玄消災護命經頌
司馬承禎字子微,號道隱,為了表示尊重,圏內圈外的後人們一般都尊他為司馬子微。司馬承禎生卒年大約是647-735年,出生官宦,祖上做過北周刺史,琅琊公,到爺爺司馬晟時,做過大隋的親侍大都督,任過唐朝的常史,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但古代是沒有實權的。
司馬承禎從小就聰明好學,但很不喜歡官場功名,也看不起那些官吏,反而喜歡研究各種經書,尤其喜歡道教,所以最終於乾封二年(667年)二十一歲時就服巾褐,拜在了嵩陽潘師正的門下,正式入了道籍。此時的潘師正已經年過八旬。如果按這個時間點計算,司馬承禎應該是出生於647年,但也有資料上說他是生於639年,還有人說他生於655年,當然都有理由,就此就不糾結了。
另外,不知道友們是否發覺了,這些高道有些共性可尋,比如一般出身都不錯,而且從小就聰明好學,這些似乎是未來是否有所成就的一個必要條件。
潘師正在世時,司馬承禎基本上一直跟隨師傅在嵩山修道,潘師正又特別喜歡他,對於他在道學方面的天賦極為讚賞,於是把所學傾囊相授,“受符籙、辟穀、導引、服食之術”,名師高徒,很快就在上流社會的圈子裡有了司馬承禎的一席之地。
在《舊唐書?隱逸?司馬承禎》中記載,潘師正曾對司馬承禎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
這裡暫且引出一個小話題來,這裡說的陶隱居就是陶弘景,想必道友們都清楚了,上清茅山宗一脈傳下來,陶弘景—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正好四代,這沒問題,但是為什麼潘師正說是從王遠知那裡學習了陶弘景的正一之法?
道友們都知道,正一經法那是天師道的看家本領,後面還會講天師道改為正一盟威道及其詳細發展。天師道早期的經法主要有《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等,由此,學者們,特別是現代學者們就開始了考證,為什麼上清一脈學的正一功法,多好的題材啊,隨便就可以出篇論文刷刷名氣了。於是就出現了很多觀點,其中主的有三種觀點:
一些學者說是《舊唐書》記載錯了,應該是上清經法,論據當然也有一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