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為之斂衽的《南華真經副墨》,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意思是什麼呢?如果一個技術工人,透過長期地、不懈地、刻苦地努力,“技進而精”,等到他達到了那種技術的極致,高得不知道上面還有沒有方向的時候,此時他就把一種生存的技術上升到了藝術的層次。如果說技術是一種形而下的存在,大家都很好理解,而藝則是上升到形而上一種層次了,這就需要悟性和理解力了,而這就是得道的過程。
從古至今,人們都特別重視達到藝或道這個層次的人,故事或傳說非常多,大家對其也表現得高山仰止、莫明覺厲,雖然不明白,看不懂,但不妨礙我感覺特別厲害,甚至獻上膝蓋。陸西星想得則更多,他卻對達到藝這個層次之前的事情非常關心,就是那些對技的磨練的過程。“技進而精”,那是要有千錘百煉的過程,是要把技術磨鍊得出神入化的,如果把這一理論推廣到修道上呢?如果明白了這個過程,不就知道怎麼可以入道,明白那個形而上的東西了?
剛開始學道的時候,九成九以上的人都會遇到拿不起、放不下、看不透之類的困難,那真是“只見萬事業性擺脫不開”。等到克服了這些以後,繼續努力,就會有所感悟,“見事各有理,理有固然,因其固然,順而應之,大大小小全不費力”。如此一步一步,如同打怪升級,築基、煉精、化氣、合道入虛,不就是透過刻苦的磨鍊技能,從一個從普通學徒走向國寶級大匠的過程嗎?
這就是陸西星解莊的一種風格。一個有著深厚儒學功底的人,他知道用這種的方式說道更容易被讀書人理解。
此外,在副墨中,隨處可以看到陸西星的三教共用的思想,這一點也是後人研究比較多的地方。
倡導三教合一也好,三教互融也好,並不一定要把它掛在嘴上,經常要擺出來說一說。在副墨中,註解中隨處可見儒家的、佛家的思想,顯然已經說明陸西星三教都學過,而且都能熟練運用,簡單說一下。
先看看其中的佛學思想。
比如在解釋“生死為一”的時候,陸西星就說“本來無物,何處生塵”,是不是很熟悉?對,這就是從《壇經》裡那句著名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來的,被陸西星拿來用“本體性空”講體道的方式。
再比如《養生主》裡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此處陸西星用到了唐朝永嘉和尚的話來解釋:“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他忙意識”。
再看陸西星在註解時儒學思想的運用。
比如在注《繕性》篇時,陸西星有這麼一句話:“說到世道交喪,聖人之德隱,遂將隱字生下許多意思,與孟子‘所性分定,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意同,議論極醇無疵。”,這裡用到了孟子的思想。
在注《秋水》篇時有一句是這麼說的:“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難為言’”,同樣出自孟子。
在注《刻意》篇時又說:“邵子有云:‘敢於世上明開眼,肯向世人浪皺眉?’二老千古疏放豪邁之氣,於此亦可想矣。”這是提到了邵雍,邵雍的原話大概是:“敢於世上明開眼,肯向人間浪皺眉”。
其他引用《中庸》《詩經》《易經》《禮記》等等儒家思想的地方隨處可見,不一一列舉了。
至於以道解莊就不用再說了吧,如《參同契》《陰符經》《清靜經》《大道歌》《黃庭經》等道家經典在註釋的時候都出現過。陸西星說:“《南華》者,《道德經》之註疏也”,意思很明確,《莊子》就是註疏《道德經》的,這不但是陸西星對老子思想的繼承,更是在抬高老子的地位。陸西星更注重從道德根源、性命理論的角度來理解和註解莊子,用《道德經》反過來解釋莊子自然也是沒有問題的。
對副墨研究後,有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簡單列舉幾個:
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